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他被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唐代时要求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清代时的“祭孔大典”是和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惟有孔子一人享有。
但孔子在世时过得并不如意,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下,他的思想、他的政治主张,都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因此孔子的一生四处探求、颠沛流离,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珍贵的遗迹。而通过这些遗迹,可以串联出孔子的人生轨迹,从而对孔子一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出身
孔子的父亲名纥[hé],字叔梁,历史上通常记作叔梁纥,是鲁国的陬邑大夫。他力大无穷,在一场战斗中,曾双手托举近千斤的悬门,救出城内的鲁国将士,是“鲁国三虎将”之一。
孔子的家族本是宋国国君的后裔。宋国的开国国君微子启是商朝末代皇帝商纣王的哥哥,周代商之后,微子启被封在了商朝的发源地商丘,建立了宋国。微子启过世后,国君之位传给了弟弟微仲,孔子是微仲的十四世孙。
当时姓、氏是分开的,孔子家族的姓是子姓。和整个商朝的君主,包括大家听说过的商汤、武丁、商纣王,以及周朝时宋国的国君,他们的姓都是一样的。
而“孔”字呢,属于孔子的氏,这源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嘉是名,孔父是他的字。这个孔父嘉本来是宋国的高官,但是在政权斗争中被杀,他的后裔就逃到了鲁国为官,这件事是这个家族很大的变故,他们就把氏改成了孔父嘉的孔字。
春秋时代各国分布图
鲁国的国都在山东省曲阜市。曲阜的鲁国故城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国的开国之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和孔子生于鲁国也有一定的关系。
说回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与正妻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又娶了个妾,生了儿子孟皮,但是这个孟皮有足疾,不宜继嗣,不适合做继承人。
所以六十六岁的叔梁纥又娶了颜氏的小女儿颜徵[zhēng]在为妾,颜徵在那时只有十几岁。
叔梁纥和颜徵在想要生儿子,就去曲阜市的东南部,与泗水县、邹城市交界的一座山,叫尼丘山上祈祷,怀了孔子,所以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
曲阜尼山
因为是在尼丘山居住的时候怀孕的,并且叔梁纥年龄过大,颜徵在又很小,于礼不和,所以就有“野合”的说法。
这个尼丘山,因为后人避孔子讳,不能用“丘”这个字,所以改成了尼山。尼山有很多跟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有关的遗迹。
尼山孔庙,和孔庙后面的尼山书院,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山还有一座颜母祠,是为纪念孔子母亲颜徵在而建。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年。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颜徵在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逐出家门,只好带着孔子回到娘家阙里,孔子就在阙里长大成人。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十五岁时,他就知道自己的志向在于做学问。
在孔子16岁,虚岁是17岁的那一年(公元前年),孔子的母亲过世。孔子将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了曲阜城东的梁公林,这里是山东省的省级文保单位。父以子贵,元代时孔子的父亲被封做启圣王,所以这里也叫做启圣王林。孔子的哥哥孟皮的墓,也在这里。孔子在家里是二儿子,所以会被人叫做孔老二。
在他18岁,虚岁19岁这一年(公元前年),孔子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
宋国国都在河南商丘,商丘睢阳区古宋乡有宋国故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宋国故城上还摞着五重古城,现存地上的明代归德府城也叫做商丘古城,是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于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商丘的城摞城
商丘的夏邑县有一座孔子还乡祠,孔子成年后曾多次来这里祭祖,把这里称作“还乡里”,唐代时就在这里建了这座还乡祠,是河南省的省级文保单位。
孔子在宋国求娶了宋国人丌[qí]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给孔子赏赐了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叫鲤,字伯鱼。这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子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他的爱徒公冶长。
孔子成年后一直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管理过仓库,也管理过畜牧,年轻时做的都是一些小官。
后来曾有人说,孔子是天生的圣人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才能,什么事情都知道。孔子解释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年轻的时候比较穷困,做过很多事情,所以懂的会的也就比较多。
问道观礼
到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孔子开始在阙里,也就是他住的地方,开办私人学校。
当时郯[tán]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孔子曾向他求教古时的官制。孔子还向师襄学过琴。
到三十岁时,孔子已有些名气,所以评价自己“三十而立”。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还特意召见了孔子。
在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发生了几件比较重要的事情:
一是孔子去到了国都洛阳,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
孔子处于东周的春秋时期,周朝的国都已从西周时的镐京(西安)迁到了洛邑(洛阳)。洛阳东周王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时期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印证了古书中“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民一”的说法。
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但在孔子的时代,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已经被打破。周王室衰微,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也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老子当时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类似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在洛阳市的东关大街北侧有个清代的碑楼,上面写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这个位置传说是老子故宅所在处。
孔子的另一个老师苌弘,也是位著名学者,精于音律乐理,所以孔子向他请教音乐知识。苌弘后来卷入政治斗争而死,传说死后三年,心化为红玉,血化为碧玉,所以有了成语“苌弘化碧”、“碧血丹心”。
孔子一生致力于周礼的恢复与复兴,所以到东周的国都学习正统的礼乐,是很重要的经历。除此而外,孔子还曾前往在鲁国北边的一个小国叫杞国去访问,杞国人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孔子在这里可以考察夏朝之礼。这个杞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鲁国当时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内乱。鲁国当时有孟氏(也称仲氏)、叔孙氏和季氏三大家族,因为都出自鲁桓公之后,被称作“三桓”。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因为斗鸡的事情讨伐季氏,后来导致三桓联手攻伐鲁昭公,迫使鲁昭公逃到了北方的齐国,鲁国政权被季氏把持。孔子也离开了鲁国,到了齐国。
齐景公非常欣赏年轻的孔子,想要给孔子封地加爵,但是齐国的国相晏婴,也就是晏子使楚这个故事里的晏子,他阻止了齐景公。晏婴认为孔子推行的周朝礼乐制度繁琐而不切实际,空耗财力,不是很认同。后来孔子因为一直得不到重用,就离开了齐国回到鲁国。但即使如此,孔子对晏子仍然十分敬重,在《论语》里评价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记仇的人。
淄博晏婴墓
齐国是周朝建国元勋姜太公的封国,都城在山东淄博的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在齐国时听到了《韶》乐,这是歌颂上古舜帝的德政的一部宫廷音乐,集诗、乐、舞为一体。孔子欣赏得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段佳话。齐国故城东南部的韶院村,有一个孔子闻韶处碑。本来这里有一座古碑,清末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在年又立了一座,现在嵌于韶院村学校内的墙壁上。
孔子从齐国回鲁国的路上,在济南莱芜区的垂杨村,观看了出使齐国的吴国公子季札子为儿子办的葬礼。因为葬礼十分符合周礼,孔子对此大加赞扬。孔子观礼碑,和季札子长子墓、明代所建的垂杨书院等遗迹,都在这个垂杨村。
齐国和鲁国边境有一座高山,就是著名的东岳泰山。《孟子》里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描述,泰山上有一座明代的石坊,上面写着孔子登临处。《礼记》中有个故事“苛政猛于虎”,也是孔子路过泰山时的所见所闻。
鲁国司寇
孔子四十多岁,自我评价“四十而不惑”。在这段时间他处于退隐的状态,修著《诗》《书》《礼》《乐》,收了许多的弟子,带着他们四处游学。
直到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他在鲁国的仕途上终于得到了重用。
先是被任命为中都宰。鲁国的中都,在现在山东济宁市汶上县的位置,中都宰相当于这里的县长、县委书记。汶上县的次丘镇,有孔子宰中都遗址,包括孔子讲堂、中都故邑碑、孔子钓鱼台等等。
孔子宰中都政德教育馆
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一年之后孔子升做了鲁国的司空,又由司空转为了鲁国的大司寇,主管刑狱,并且摄相事,就是代理一些国相做的事情。
成为鲁国大司寇,孔子终于可以一展政治抱负,他连做了几件大事。
一是上任后七天,以“乱政”之名诛杀了少正卯,使鲁国大治。曲阜的鲁国故城东南门外有座两观台,孔子就是在这里诛杀的少正卯。
第二件是陪同鲁国国君鲁定公(鲁昭公的弟弟),参与了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因为孔子的勇武和智慧,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并归还了过去侵占的鲁国的几处土地,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济南莱芜有夹谷会盟遗址,除此而外临沂临沐县、淄博淄川县等地也传说是夹谷会盟所在地。
第三件大事是,孔子为了削弱三桓的势力,实行了隳[huī]三都的政策。三桓各有一座私邑,超过了周礼规定的城墙规模,所以孔子主张要推倒多出来的城墙部分。
这件事情得到了鲁定公的支持,前两个私邑也拆除了一部分,但在推倒第三座城时受到了极力的反对,导致半途而废。这座当时没有被拆除的城池叫做郕城,郕城故城址位于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东庄乡,是山东省的省级文保单位。
因为隳三都,孔子和三桓的矛盾彻底暴露。最终导致孔子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我们下篇继续。
考古爸爸陪我玩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霜前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