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黄德海来乐清开讲诗经读法

白癜风用药能控制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2/9308620.html

黄德海讲座中。赵素丹摄

黄德海,年生,山东省平度县人,现任《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诗经消息》《书到今生读已迟》《泥手赠来》《个人底本》《驯养生活》《若将飞而未翔》等。曾获“《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文学评论家”等奖项。8月25日至27日,应乐清市图书馆和乐清市作家协会邀请,青年学者黄德海莅临乐清,开讲“《诗经》读法”,并与乐清作家交流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现象。

作家要有大格局

8月25日晚,位于乐清老城区的可楼灯火通明,乐清作家马叙、东君、李振南和近二十位青年作家围坐一圈,与黄德海就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现象开展对话交流。乐清市文联副主席林晓哲主持对话沙龙。

对话以“乐清文学的现在与未来”为主题,首先从正在编辑的《乐清当代青年文学作品选》开讲。黄德海高度评价乐清文学现象,从作家的格局、视野、坚持等方面发表建议。

黄德海说,作家的格局要高。一个作家不能把自己的格局限定为“乐清作家”“温州作家”或者“浙江作家”。尽管浙江的文学水准在全国都已经比较高了,全省文学人口甚至超出欧洲的一些国家,但“浙江作家”毕竟不同于“中国作家”,这是格局的问题。一个作家,即使一辈子都未必能产生全国性的影响,但是格局一定要高。

黄德海说,外国文学对于大多数中国作家是相当隔膜的,尤其是不通外语的作家,往往很难接受“翻译体”。但身为当代人,“我们不得不与外国人在一个房间里相处”,让自己跟其他文化隔绝既不现实,也不明智。文学是当代现象,文学创作和批评,首先在于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所以应该具备世界视野。

《诗经》应该怎么读

8月26日上午,黄德海在乐清市图书馆开讲“《诗经》读法”。来位读者现场聆听了讲座,并开展了四十多分钟的互动问答。讲座由东君主持。

黄德海首先从《诗经》中一首耳熟能详的《蒹葭》讲起,以大量的古今研究成果考证诗中的若干细节,考辨了“白露为霜”的“为”是什么意思,“溯洄”“溯游”又分别是怎样的行为,“溯洄”如果是“顺流而下”,为什么说是“道阻且长”,“伊人”是否一定为女性,出自古代秦国的《蒹葭》怎么会被认为是爱情诗……

讲座将“《诗经》读法”归结到“经”与“诗”的理解两个关键点。黄德海说,《蒹葭》实际上就是政治诗,而非“五四”以后现代人以为的爱情诗;而且整部《诗经》都与政治有关,所以称之为“经”。即便是诗中的爱情因素,也与政治相关。《诗经》时代(也就是《周礼》的时代)的政治是什么?黄德海引用当代人的话来解释:“政治就是人在人群中如何生活。”《诗经》的“风、雅(包括彼此有区别的小雅、大雅)、颂”组成一个西周政治的完整循环的系统。

为了说明“风、雅、颂”与政治的关系,黄德海分别对这三个古词汇的原始含义作了解释,并举例予以说明。他说:“风”的本义是指动物身上分泌出来的气味。所谓“风马牛不相及”,就是说牛分泌的气味无法吸引马,马分泌的气味也无法吸引牛。他又说:兰州城内到处是牛羊肉的腥膻味,浙江各地就没有这种味道,所以我们认为,充满牛羊肉气味是兰州的特色,是“兰州风”。由此引申开来,各地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民俗,也是当地的“风”(风气、风俗)。《诗经》的“国风”所指即此,它们是知识分子考察列国民风后创作的、反映民间政治的诗。

为了说明“小雅”“大雅”的区别,黄德海援引了《世说新语》里谢安、谢玄叔侄的一段对话作为例子。《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第五十二条:

谢公(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黄德海说:“昔我往矣”出自《诗经·小雅》,是中低级的士抒发征战之苦的诗;“訏谟定命”出自《诗经·大雅》,说的是高级卿大夫参与定策的政治怀抱。两组诗句都是“雅人”之诗,但后者更有“深致”。

至于《诗经》的“颂”,其本义是“容”,指人的样貌,包括举止的仪态。“颂”是庙堂祭祀时反复歌咏的诗,目的是向现任的君主强调其先祖的容颜、举止、功德,使其不忘先祖。黄德海说:“颂”诗里描述的先祖样貌,包括其身体容颜,是否真的都很优美呢?其实未必。作“颂”的人可能进行了虚构。这种虚构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一个典范,希望历代君主都能按这个典范来约束自己,提高修养。“国风”开篇第一首《关雎》,是一首“美后妃之德”的诗,也是虚构了后妃应有的美德,道理是一样的。黄德海说,《诗经》的虚构,包括《周礼》的虚构,在当时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命题。

黄德海由此提及了《诗经》读法的另一个关键:诗。古代为什么要作诗?黄德海首先分析了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永(咏)言”。他说:“诗言志”是指作诗的知识分子要通过“风雅颂”表达自己的心思和志向,“歌咏言”则是高级贵族的一种修养。先秦的高级贵族,并不像士大夫那样要通过诗来表达心思和志向,但他们需要经常歌咏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的性情不至于太暴烈刚愎。黄德海说:“诗者,持也。”贵族的修养在于把持住自己的性情,所以要“哀而不淫”(“淫”是放纵、放肆的意思)。诗的结构是反复的,就是要反复歌咏,使内心容易被外界激怒的部分获得调柔。

黄德海还引用德语关于“诗”的含义,乃是“遮蔽”。人类为什么需要“遮蔽”的文学?他说,作为个体,人是没有能力进入精神的旷野的,正如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原始丛林。那些精神先行者创作的伟大经典替我们建造了“遮蔽”的场所,就像我们在自然的旷野里,哪怕只看到一块先行者树立的路标,也可以获得慰藉。黄德海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与“经”可以合为一体。诗是个体精神的保护,经则是世俗政治的保护。黄德海最后强调,《诗经》的政治、《周礼》的“礼”,在形式上已经过时,但古人作诗、制礼的心思让当代人变得丰富,让我们学会体谅,养成优良的性情。他说自己反对“复古”,无论读古籍还是阅读外国经典,我们注重的都在当下,是为了解决当代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