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出,《周礼·职方》同样写到了九州的名字,而且不仅写到了每一个州,进而写到了每一个州的山镇以及泽薮(湖泊),一些湖泊是古代名字,比如说具区,就是太湖。
《职方》可以说是《禹贡》之上发展的产物,这篇文章的诞生应该要比《禹贡》还要晚。不过也有些差异,《禹贡》中的九州中有徐州和梁州,而《职方》中的九州中并无徐州和梁州,多出来了幽州和并州。
我觉得《职方》的这种划分可能更加准确点,毕竟按照《禹贡》的划分,东部的州太多了,而且冀州太过于庞大,可能是根据春秋战国各国版图来划分的。
而《尔雅·释地》中的九州则是这么说的。
因为《尔雅》是解释名词的词典,所以几个词条的解释如下:
九州
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十薮
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
八陵
东陵,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隃雁门是也,陵莫大于加陵,梁莫大于湨梁,坟莫大于河坟。
九府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
我们发现和《禹贡》以及《职方》相差无几,只不过多出来了“营州”,这个“营州”其实应该就是青州,同一个地方。说明战国末期,中国已经形成了这种地理概念了。
只不过里面有些相互矛盾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周礼·职方》,霍山位于冀州,这里的大泽是阳纡泽,可以根据《尔雅·释地》的记载,阳纡泽明明属于秦国,并不属于冀州河北之地。
2、根据《周礼·职方》,并州有昭余祁泽,这个大湖泊看名字就好像胡人语音音译的,但是根据《尔雅·释地》的记载,昭余祁泽属于燕国,也就是幽州。
3、十薮和九州并不能一一对应,因为多出来一个,其中的“晋有大陆”,指的是大陆泽,但《周礼·职方》没提到这个湖泊,其中的“周有焦护”,指的是焦获泽,《周礼·职方》也没有没提到这个湖泊。
最大的矛盾当属于这里的五岳毫无存在感,不仅没有提到中岳嵩山,甚至把西岳华山划给了河南豫州,究其原因在于此时的五镇是更为强大的,西镇吴山取代了华山的祭祀地位,等到隋唐时期,五岳地位才开始高过五镇。
所以,我们根据这三篇文章,综合一下,画出了如下的九宫格,但是可能就不是一个标准的九宫格。
大家可以看出,这个图中缺少了两个部分,这是因为按照九宫格来排列,对应不上,只能如此。而且主要依据的是《周礼·职方》,去掉了“徐州“,显然《周礼·职方》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这个图就一目了然了,其中最上面写的就是九州的名字,其中去掉了徐州,主要按照《周礼·职方》的记载,《周礼·职方》也没有记载梁州。
金黄色的就是五岳,不过此时的五岳还只是初出茅庐,并不受重视,只有四个,连中岳嵩山都没被提到,而且此时的北岳恒山其实是大茅山,南岳衡山其实是天柱山。
火红色的就是五镇,在秦汉时代,五镇受到更多的重视,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东镇沂蒙山、南镇会稽山,都受到热烈的祭祀,其中今天的辽宁省还有一个城市,就叫做“北镇市“,就得名于北镇医巫闾山。
天蓝色的就是十薮,即古代的十个大湖泊,遗憾的是,很多湖泊今天已经干涸了,比如豫州的圃田泽,早就变成了农田。
绿色的就是描述的九州之地主要的河流,正是在西汉,形成了最早的描写河流的著作《水经》,但已经失传,不过南北朝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给它作注的《水经注》却保留至今,可以说源头滥觞就在这里。
紫色的部分就是描述的九州之地主要的诸侯国,有齐、鲁、楚、吴越、燕、赵、晋、郑、秦,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和战国七雄的地名类似,就是多出来了鲁国和吴越,其中晋这个春秋国名一直用来指代山西。
之前我写过一篇为什么历代封建帝国国号,没有用韩的文章,今天更加印证了这点,在战国时代,人们就不用韩来称呼中原,而用周,或者郑,更有代表性,所以在此定都的多取国号为“郑“,比如王世充,就没人用韩了。
这就是先秦形成的地理体系了。
此外,除了九州外,古代的地理和天文星象还结合在了一起,战国后期形成了一种概念,就叫做“分野”,指的是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这样将地理和天文结合在了一起。
事实上,分野本身是一个不断改进的理论,不仅是战国九州,甚至有了汉代九州的内容。
十二地支、二十八宿和十二分野的情况,根据《汉书·地理志》所说,是: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
魏地,觜、参之分野也。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
赵地,昴毕之分野。
燕地,尾、箕分野也。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
吴地,斗分野也。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人们进一步做了表格。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益州”不是指的我们后来所说的四川,而是指的山西,应该是山西的小益州,而不是指的四川的大益州。很多网友做的表格其实做错了,错误标注在四川的方位。
下面把九州、山脉、河流和分野全部结合在一起,得到以下图,其中把华山还是移到传统意义上的雍州去,做了修改。同时,把扬州的位置往左挪一位。
绿色的是东方青龙七宿,灰色的是西方白虎七宿,紫红色的是南方朱雀七宿,黑色的是北方玄武七宿。
这便是九州和二十八星宿分野的联动。
可是这张图看着太丑,虽然是九个格子,代表着九州,但是应该平均分成三排,更好,所以调整为以下表格。
这样看得更加清楚些。
二.汉代九州
汉武帝时期,雄心勃勃开疆拓土的汉武帝鼓励天下人提建议,一个齐人,名字叫做延年,说黄海出昆仑山,东流入海,然而在河套拐了一个大弯,建议开一个水利工程,把黄河拉直了,从内蒙古一带经过,再流向北海,这样可以方便我们战胜匈奴。
汉武帝奖励了他的奇思妙想,同时也说,“然河乃大禹之所道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也就是说,虽然汉朝人也知道,《尚书·禹贡》并非大禹所作,而是春秋战国人写的,可是对于河流这种上天就注定好的,不适合更改。
春秋人写作《尚书·禹贡》时,很多和《山海经》一样,还属于想象,很多地区并没有管辖到,经过年的发展,到了西汉时期,除了春秋战国人写到的地区,包括百越、河西走廊、辽西走廊和西域都已经被汉朝征服,空前辽阔的区域已经不能再使用秦始皇的郡县制了,所以熟悉《尚书·禹贡》的汉武帝,采用九州的办法,分天下为九州,设置了“刺史”制度。
从此之后,中国行政区划从两级的郡县制,变成了三级的州郡县制,州变成了省级行政单位。
汉武帝分天下为九州,同时,因为地理的发展,已经极大地开拓了疆土,在春秋战国时代,山西一带是戎狄聚居的地方,所以《尚书·禹贡》没有写到山西,这里当时是“北狄”,经过战国时期赵国年的浴血奋战,山西早就已经属于汉朝管辖了,不适合再用冀州来代替,所以单独设立了“并州”,也是采纳了《职方》的记载。
同时,汉武帝新征服的地区也同时命名,辽西走廊和北京命名为“幽州”,河西走廊命名为“凉州”,越南北部命名为“交州”,征服的西南夷命名为“益州”,而原来的雍州则是首都长安,所以叫做“朔方”,就此形成了著名的西汉十三州:分别是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
西汉十三州疆域图
我们惊人地发现,其实,汉武帝开疆拓土,取得了凉州和朔方,基本上填补了此前那张九宫格的遗憾,如今九宫格变成了这样,变成了十二宫格,长安是帝都,雍州不复存在,梁州则变成了益州,十三州出现了。
此后,我们熟悉的九州扩充到了十三州,但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九州终于从神话和想象走到了实际的生活中,汉朝空前辽阔的疆域为这一命名提供了可能。
图中可以看出,冀州的大小很大大压缩了,山西的并州和辽西北京一带的幽州十分之大,这是因为这两个州承担着与匈奴作战,而冀州则成为了内陆的省份。
其他的州则和之前的禹贡九州差不多,只是没有了雍州,而长安一带则是司隶,属于直辖省。还有整个陇西就是开疆拓土的凉州。
西汉南方的各州也和禹贡九州差不多,荆州和扬州,只是征服的百越地区则成为了交州,此后,交州越来越小,只指代越南北部,没有了梁州,西南地区则是益州。
对于古籍很是熟悉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实际掌权,建安十八年,他重新划分了九州的疆域,今天经过曹操划分的九州基本上成为大家印象中的九州,当然了,虽然曹操死后不久,东汉就分为了三国,九州变成了三个国家。
东汉九州疆域图
东汉的冀州,发生了耳熟能详的曹操袁绍争夺之战。
东汉的荆州,地盘广大,刘备和孙权为之争斗一生,失去了荆州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
东汉的凉州,很像今天的甘肃省,这里走出了威震天下的凉州铁骑,后来曹操和马超也多次在此大战。
东汉的幽州,公孙氏在此盘踞,直至被司马懿所灭。
所以说,东汉时期的九州更是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不可或缺的知识要素,不了解九州,就不了解三国。
那么,为什么曾经作为省级单位的荆州、扬州和徐州等,变成了市级单位?
这是因为,西晋虽然有着九州制度,可是西晋很快灭亡了,东晋只有半壁江山,失去了北方的徐州、豫州等,所以在长江南边设置了很多“南徐州”、“南豫州”等,安置北方的侨民,这个叫做“侨置”,著名的北府兵就是北方徐州的人,居住在京口,这里又叫做“南徐州”,即今天的江苏镇江,因此镇江也有着南徐州的名字。而江苏常州的武进,则有着南兰陵的名字,这里分别走出了南朝宋和南朝齐梁,徐州和兰陵两个郡县的皇帝。
正因为州越来越小,所以南北朝不少国家考虑在州上面加上一级行政单位,比如说北齐,在州上面加上了“行台”这一称呼,其中的豫州道、扬州道等名字,诞生了“道”这个行政单位,后来唐朝的“道”便是继承自北齐。
后来,南北朝时期,州越来越乱,也被越分越小,久而久之,到了隋文帝统一天下之后,发现天下居然有多个州,作为一个国家不能有多个省级行政单位,所以隋朝废除了郡,只实行了州县两级行政制度。还没来得及进一步想办法,就灭亡了。
隋朝的州居然有多个
唐朝在原来的郡县上加了“道”作为行政单位,这样,“州”从省级行政单位变成了市级行政单位,“道”则加在州的上面,变成了省级行政单位,唐朝的很多“道”的名字,比如“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江南道”等名字,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唐朝的关内各道
后来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设置的几路观察使、招抚使等官员纷纷割据,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虽然宋朝终结了乱世,但也继承了“路”作为省级行政单位,而唐朝的行政区划却被契丹、高丽、日本等国学习了,一直到今天,韩国都有“庆尚北道”、“全罗南道”等省级行政区,日本则有“北海道”。
唐朝疆域广大,不采取“道”这一级行政区划,很难管辖这么庞大的领土
宋朝的很多“路”已经和今天的差不多了,比如说“两浙路”,基本上就是浙江省的地区,很多州的名字都沿用至今,吴越王国钱镠的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很多州名,比如杭州、苏州、湖州、衢州、温州、台州等沿用至今,这些自然更是城市名字,而不是省名了。
北宋和南宋的路的设置也影响了金朝等
包括了今天江苏苏南的一部分,而“江南西路”则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江西”省名的由来,至于“江南东路”则是以南京作为省会,包括了安徽的南部地区,所以,今天只有江西,没有江东,是因为江东就是皖南。
到了元朝时期,实行了行省制度,不以山川阻隔来划分,有效制止了割据。
不过原来的州,有的名字流传至今,比如说徐州和扬州,则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名字,而不是省的名字了。
扬州市
参考文献
1、《尚书·虞夏书》新解,金景芳著,辽宁古籍出版社,;
2、禹贡研究,顾颉刚著,华山文艺出版社,;
3、禹贡锥指,胡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大禹与九州”诸问题辨析,周书灿,南都学刊,(09);
5、《禹贡》中的地名,胡尧,中国地名,(08);
6、汉书·沟洫志,班固著,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