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易那些事之四文王在易经创作过程

四、文王创作了什么

文王,指周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昌,岐周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方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具体是怎么演易的?演了些什么呢?司马迁没说,后世学者聚讼不一,兹据所见,大体归纳为十一种说法。

一是演易

自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此后学者大都认可,周文王演《周易》一说遂通行天下。

按照清代朱彝尊所辑,列数说为证。清代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

“《易通卦验》曰:文王得赤乌而演易。”

“班固曰:商道弛,文王演周易。”

“欧阳修又曰: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

纵观诸说,文字虽略有分别,但毫无疑问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周文王拘禁于羑里期间,推演了《易》,因为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所以称之为《周易》;

又因为《周易》成为后世推崇的经典,所以称之为《易经》。各位注意,《易》这个时候才能称为《易经》,此前不能称为《易经》。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演易,演了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考察清楚,那周文王对《易经》的贡献就没有讲清楚,请各位跟随我们的思路,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二是名易

周文王既然演易,就得先有“易”的名称,那“易”的名称从何而始呢?

我们先看北宋欧阳修的这句话,欧阳修说:“易者,文王之作也。”这句话大值玩味。“易”,既是文王所作,作是创始,那周文王始创作“易”。“易”之名,当自周文王始。

南宋冯椅引郑少梅之说,则讲得更为清楚。郑少梅认为,书名称为“易”,自周文王开始,周文王始定名为“易”,文王以前只是名“卦”而已。比如孔子说“伏羲始作八卦”,不曾说“易”;《周官》太卜掌“三易”,也是因为《周易》名“易”,“连山”“归藏”跟着称为“易”。

当然,反对者亦有之。元代胡一桂撰《周易启蒙翼传·下篇》力辨其说为非。认为孔子《系辞下传》所“取诸”的十三卦之后,已经有“易穷则变”的文字;又有“《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既说“易之兴”,则“作”必在“兴”之前。以此力证,称名为“易”在周文王之前,非周文王之事。

三是重卦

文王重卦之说,最早见于西汉扬雄。扬雄,字子云,著《法言》《太玄》《方言》等书,是汉朝著名思想家。

宋代俞琰撰《读易举要·卷三》:“《法言》乃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

这说明,扬雄在所著《法言》中明确主张,易一开始只有八卦,而周文王重叠为六十四卦。

班固“文王重易六爻”,是沿袭扬雄之说。班固讲得很清楚,殷商与周朝交替之际,商纣王在上位,违逆天道,虐待万物,周文王以殷商诸候的身份而顺应天命以行天道,天人的占筮可以得到而效法,于是“重易六爻”,即重叠为易成为六爻卦。

此说一出,后世多认为,周文王重叠八卦形成六十四卦,此即文王重卦说。而班固此说,不过是扬雄说的沿袭。宋代俞琰撰《读易举要·卷三》就明确指出:“班固曰:文王重易,作上下篇,则不过循习扬子之说耳。”

后世承袭“文王重卦说”者,甚多。兹不赘述。

反对“文王重卦说”者,则以宋代俞琰、元代胡一桂为代表。

宋代俞琰撰《读易举要·卷三》认为:“案:《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诸益与噬嗑,其言夏禹及文王者,不攻而自破。”

元代胡一桂更从《系辞》《尚书》《易纬乾凿度》等多种典籍,综合分析,均已见于拙文《说说古易那些事儿之一伏羲创作了什么》,不再赘述。胡一桂认为:“今世不言神农夏禹,多从辅嗣之说,而言文王者,尚或有之,观此,诸说可以释然矣。”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他力主伏羲重卦说。

至此,文王重卦之说,似可熄矣。

不意,清代吴沆又提一说。吴沆认为,八卦重为六十四卦自古而有,连山、归藏重于上古三皇之时,周易之卦则重于周文王之时。因为,文王以前,易道只用于止筮;文王之后,易道始用于修身、治人、为国,易道开始兴起,所以《系辞》说“易兴于中古”。

笔者按:吴沆此说融合诸说,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伏羲画八卦,即自己重为六十四卦,至神农则重新编排六十四卦,夏朝因循之,称为《连山》;至黄帝又重新编排六十四卦,商朝因循之,称为《归藏》;至周文王又重新编排六十四卦,称为《周易》。这样一解,似乎历史上各种说法的矛盾之处,都能豁然冰释。

四是名卦

八卦有名吗?名始于何人?六十四卦有名吗?名又始于何人?这是学习《易经》必须弄清的一个问题,不然,就会糊里糊涂了。

宋代俞琰等人认为,伏羲之时,已经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名称;周文王则命名了“卦”“易”“元、亨、利、贞”及其余五十六卦的卦名,总共六十一名,皆为周文王所命名。这应该是周文王于《易经》的一大贡献。

五是序卦

六十四卦,既由八卦相重而出,不可能全部并列,必定有先后次序,序卦是由何人完成的呢?序卦又依据什么呢?这就有了文王序卦说。

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记载,陈臯等人认为,伏羲重为六十四卦之后,本来没有文字,卦序始于乾卦,而终于坤卦,每卦只有六画罢了;至周文王囚于羑里,推衍六十四卦,始于乾、坤,终于未济,如同现今所流传的卦序,用卦辞列出六十四卦的吉凶,如乾卦卦辞“元亨利贞”之类。

文王为什么以乾坤为六十四卦之首呢?

从天道看,天地定位,易则运行于天地之中,因此,文王编制的《易经》以乾坤二卦为首;

从人事看,乾坤二卦象征父母,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六子,圣人设立教化,以尊为先则社会运行顺畅,因此,《周易》首列乾坤。

六是分经

现存《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经,那分经始于何人呢?分经又因为什么呢?

1.文王分经

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文王……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这说明,周文王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称为上下经。

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记载石介等人之说,亦可证周文王始分《易经》为上下二经。

2.分经原因

至于为什么分经?以晁以道说为代表。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晁以道认为,古时候因为竹简重大,所以分经为二篇,现在没有必要再为分二篇。此说影响甚大,以至得到朱熹的认可。

据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记载:

“朱子曰:以其简袠(zhì同“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

但是,此说质疑者也不少,择其主要者,介绍如下:

宋末元初俞琰说。俞琰认为此“盖皆不知六十四卦,约之则为两十八也。”(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

元代胡一桂说。胡一桂认为“岂以竹简重大之故耶。”(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

元代胡炳文说。胡炳文认为“经之分为两也,皆自然而然。”(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

以此三家之说看来,《易经》分为上下二经,又岂止“简帙重大”一语可解。

七是卦辞

伏羲画卦也好,重卦也罢,大约只有三画或者六画,那卦下之辞,即卦辞为何人所系呢?这就有了周文王系卦辞之说。

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记载,徐幹等人,均主张周文王系卦辞,又称彖辞,周公则系爻辞。

八是爻辞

宋代俞琰则主张,周文王不仅系了卦辞,而且还系了爻辞。

宋代俞琰撰《读易举要·卷三》说:“愚谓元城云‘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辞,非重易六爻’,其说是已。谓爻辞悉是周公作,则又失之矣。盖爻辞,亦皆文王作,非周公也。”

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作彖辞爻辞之人》,博引众说以证明彖辞、爻辞尽出于文王:“彖辞者,‘乾元亨利贞’之类是也。爻辞者,‘初九潜龙勿用’之类是也。皆文王之所作也。占法,六爻不变则以彖辞为占,变则以爻辞为占,谓文王止作彖辞,不作爻辞,不明占法者之谬论也。”

清代徐在汉亦主此说。

但是,此说至少存在两个极为明显的漏洞。

元代胡一桂撰《周易启蒙翼传·下篇》辨之甚详。而宋代刘安世其实已经说的甚为简明。刘安世,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宋代学者。

刘安世举了两个例证:

如:《易经》中卦辞有“王用享于西山”“王用享于岐山”文字,西山即是岐山,周太王(公亶父,为周文王祖父)始迁于岐山之下,享是享祭,周在武王革命之前,一直是商朝的诸侯国,按照当时制度,诸侯国是没有权限享祭山川、自称为王的;

又如:卦辞中还有“箕子之明夷”文字,箕子在武王伐纣后,始为奴。这些文字所记载的史实都只能发生于周代商之后,不可能于周文王囚于羑里时就出现。

因此,周文王是不可能系爻辞的。

九是文言

萧衍,即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认为:“《文言》是文王所作。”

之所以梁武帝认为“《文言》为文王所作”,是有原因的。

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记载,李心传等人因为《文言传》中有八句话,与《春秋传》记载穆姜的话基本相同,所以认为《文言》非孔子所作。

《春秋左传》记载穆姜解释《周易》“随,元亨利贞”说:“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易传·文言·乾》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穆姜是春秋时期鲁宣公夫人,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年,周简王十一年),因阴谋政变而被迁往东宫,于是找史官占筮得艮之八,史官说“是谓艮之随”,所以才有了穆姜说的这番话,这番话在孔子出生23年前就已经说了,因此,《文言传》记载的话不可能是孔子之言,只能是他之前的周文王所说。文言,因为周文王所说,故得名。

但是,也有人认为“《文言》非文王所作”。

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卷四》记载,陈友文认为如果周文王作《文言》,那《文言》中那么多的“子曰”就显然没法解释了。

十是用九六

古代一些学者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以至夏商时期,均未知七八九六的常与变,所以夏商之《易》以七八为占,至周文王开始,占法始用九六。

唐代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十一》:“《世纪》曰:……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如果读过拙作《〈周易〉“用九”“用六”有深意》一文的朋友,阅读至此,当更明白“用九”“用六”究是何意了。

十一是周易

《周易》,即是周代之易。因为文王、周公所作,故称《周易》。

兹据清代朱彝尊所辑各说,归结如下:

其一,《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因为连山、归藏得名都是由于朝代名号,夏易称连山,商易称归藏,因此,周易称为周,这大概取自岐阳地名;

其二,列山氏,即神农,得到河图,周朝之人因循之,而称为《周易》;

其三,周文王创作《易》的时候,正被拘禁于羑里,此时,周朝之德行尚未兴起,犹然是殷朝天下,因此,题名“周”易以区别于殷易。《易纬》说“因朝代以题为‘周’”,是正确的;

其四,周代以建子之月为正月,称谓天统,因此《易》称为周易,以乾卦作为首卦,乾代表天;

其五,周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明七八九六之爻,崇尚九六,以变为占,称谓“周易”;

其六,周易,周是朝代之名,易是书名,其中的卦是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的含义;其中的卦爻辞则周文王、周公所系,所以“易”名之前加一“周”字;

其七,周易,成书于殷商末年,考虑到容易与归藏相互混淆,因此以朝代为名,大概不需要其他史书传播以达书名于四方,大家都确信这是周文王、周公、孔子的创作与叙述,可以效法。郑玄所谓“周”为周普,显得特别牵强轻率;

其八,周文王所创作的书,所以称谓“周易”。

(未完待续)

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