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①禘(dì):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灌:祭礼开始时,向代表受祭者献酒的仪式。孔子说:“现在天子举行的祭祖礼仪,从灌礼之后我就看不下去了。”??举办典礼要注重实质在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并且祭礼有很多种,如天地、祖先、各行业的祖师等,都要定时进行祭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知恩报恩的精神,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天地和祖先,以及创造了文化和技能的先师等。由于祭祀属于精神层面的修养,因此对于心态的培养特别重视,只有诚心诚意才能不断提高。在本章中,鲁公正是失去了这份诚心诚意的庄重,所以孔子才不愿再看下去了。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①!”指其掌。①示:有二义,一为“置”,摆或放的意思,即指放在手上的东西,目了然;一为“视”。两说皆通,今从前说。斯:指后面的“掌”字。有人问天子举行祭祖仪式的意义。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这事的人,治理天下就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吧!”孔子说着指了他的指手掌。??礼为治国之本据本章所载,孔子不仅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祭祀礼仪,而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他告诫“禘祭者”们,只有真正理解了“禘祭”的含义,才能治理好天下。否则,一切都只是妄谈。作为精通礼制的大师,孔子以这样一个高度来论述禘礼,足以说明禘礼的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孔子此处言论提醒我们,不论是国家还是组织,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礼制”,领导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治理之本,稳步推进自己的事业。如果放弃传统或败坏制度,必然“礼崩乐坏”,导致秩序混乱而最终失败。
??3.12祭如在①,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②,如不祭。”①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就在前面。祭,祭祀。在,存在,这里指活着。②与(yù):参与。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说:“人在心不在,那还不如不祭。”??孔子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祭神如神在:心诚则灵,工作现场有神明这三段都是孔子在抱怨,当时的礼乐已经变味儿了,因为大家在举行仪式的时候敷衍得太明显,心都不诚了。孔子认为,如果人在心不在,那还不如不举行礼乐仪式了。这句话用到我们今天的工作中也是一样。稻盛和夫说:现场有神明。认真勤勉地对待工作和“上班摸鱼”是两种选择,可是这两种选择终究会在多年以后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推荐你读《干法》《活法》
??3.13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①王孙贾:卫国权臣。据说他是周王之后,因得罪周王,出仕于卫。他的问话,用的是比喻,带有挑畔意味。②奥:后室的西南角,被视为尊者所居的位置。③灶:古人认为灶里有神,因此在灶边祭之。这里王孙贾以奥比喻卫灵公或其宠姬南子,以灶自喻,暗示孔子与其巴结卫灵公及南子,不如巴结自己更实惠。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在您看来这句话有道理吗?”孔子说:“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再怎么祈祷也没用。”??信守天道,不媚权贵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天道大义,心怀仁善,如此行事,上利国家,下怀万民,自然会得到尊重与爱戴,所以,无需去刻意讨好哪个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主张仍然有着重要价值。身在官场也好,人在职场也罢,只要走得正,行得端,能力出众,贡献良多,就没有必要去献媚巴结。天道昭昭,自有远见卓识的上位者慧眼识珠。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图谋罪恶目的,靠阿谀奉承、媚事领导或上级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①监(jiàn):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②郁郁:文采盛貌。文:指礼乐制度。孔子说:“周礼借鉴了夏、商两朝的礼法,真是丰富多彩啊!我赞同周礼。”??有继承才会有发展孔子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有着极深的研究,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当然,周礼并非对夏、商之礼的简单继承,而是有所损益的。也就是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千余年的文明成果,又通过改革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礼制文化,形成了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①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②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孔子进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呢?进了太庙,事事都要问。”孔子听见后,说:“这才是礼啊!”??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孔子听到后,不以为忤,亦不以为耻,还很坚持:这就是礼啊。孔子这种“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认为学无止境,故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他对祭祀大典的诚敬谨慎,不以问人为耻。??每事问,是礼也:不懂就问,更显尊敬前面我们曾经学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就问,谦虚谨慎,这不仅是种智慧,更是一种礼貌。设想别人如果来你家做客,对于你所有的待客之物,他都觉得很平常,毫无新奇和感激之意,你还会再请他做客吗?所以,不懂就问,待人待物保持一颗感恩和觉察的心,这就是孔子认为的“礼”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