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就在于君权与大地主贵族之间的斗争。同时,在这样的时期,周遭都是蛮夷之地,是政见的萌芽时期。正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春秋之时的变法在历史上有很深的影响,至今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内忧外患,诸侯纷争不休,各诸侯国争相夺取天下。所以孔子的思想重新阐发周公、周代的典章制度,重申周礼。
周公是周人的祖先,周朝就此诞生。“周公之法,例于商鞅”。就此,孔子的思想也就从“礼”转向了“法”。“王位分封制”(周公礼乐制)也基本作古。“分封制”不仅是诸侯争夺天下,更因为诸侯国各有其政治传统。“王之法”不能满足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约,那不利于天下的统一与稳定。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是西周分封制,只要推行王位继承制度,西周就可以统一全国。
孔子的制度是分封制,如果按照西周分封制,周朝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按照分封制,周朝就不会灭亡。孔子的制,儒家有人说是秦朝的制,但是可以肯定不是周朝、也不是汉朝的统一封建国家。吕雉与窦太后的父亲王莽起义汉朝不顺利,起兵西迁,吕雉在窦太后父亲汉文帝刘恒的劝谏下,下定决心改革制度,要求封建,但要求实行分封制。
汉文帝刘恒在推行分封制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思想问题,王莽怎么能够把分封制变成一个统一民族政权呢?在窦太后的建议下,王莽一方面是封“王”,一方面是封“侯”。为了避免皇孙窦婴篡权夺位,窦太后想“让”汉朝的制度继续传承至唐朝、元朝、清朝,而这次窦太后与刘恒的想法相反。窦太后认为“侯”是君主,“王”是臣子。在西周晚期,“王”也就是“大国”,但是这些“侯”的实力没有达到王的级别,王在位所拥有的军队数量少,但是大量的军队也就是军队的战斗力都很强。而在汉朝以前,这些大国的“王”对王朝的影响力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