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①监:做“视”字解。②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③郁郁:文盛的样子。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于了夏、商两代确立的,它是多么庞大完美啊!我始终遵循周朝的礼仪制度。”
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建立在庞大的宗法制基础之上的,它周密而完美,规范而不乱,把王公贵族和普通民众的一切言行都纳入到礼教的范围之内。周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吉礼,祭祀之礼仪,包括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是五礼之首。
2、凶礼,死伤之礼。人死后沐浴,小敛大殓,以及入殓之后的一些礼节。
3、宾礼,天子、诸侯四季朝觏之礼。
4、军礼,行军训练之礼内容繁杂,早已失传。
5、嘉礼,关于个人的礼节。主要冠礼、婚礼、射礼、饮酒礼。
6、冠礼,男子二十岁行的成人礼。
7、婚礼,结婚之前媒人先去女方家得到允许,然后送去彩礼。等到结婚时新郎迎接新娘,一起乘车而归入洞房。第二天拜舅姑等礼节。
《礼记.檀弓上篇》记载:“周人用殷人的棺椁之礼,埋葬十六岁到十九岁死去的孩子,夏朝用砖砌成瓦棺,埋葬十二岁到十五岁死去的孩子,虞代的瓦棺埋葬不到八岁死的孩子。”仲宪对曾子说:“夏朝人给死者陪葬用的是不能使用的冥器,这就向人们显示死者是没有知觉的;殷朝人给死者陪葬用的是能够使用的祭器,这就说明死者是有知觉的;周朝人冥器和祭器兼用,这就向人们显示死者有知和无知是难确定的。”孔子认为关于葬礼的礼仪,应该尊从周代。周朝的立国之本就是用礼仪制度教化民众,按照周礼的清规戒律编制社会各个阶层的礼教体系,使周朝社会的和谐局面维持了八百年之久。孔子对夏、商礼仪制度的传承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周礼完备是沿袭了夏、商之礼演变而来。“三代”的礼仪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周礼拚弃了夏、商礼仪的糟粕,继承了其中合理的精华,使之不断地充实完善,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葬礼仪式。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①太庙: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孔子在鲁国做官后经常去拜祭。②鄹:(zōu洲),鲁国邑名,同“陬”字同,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陬人之子”指孔子。孔子之父叔梁纥曾是陬邑的大夫,所以当时的人,叫孔子陬人之子。孔子少年时就知书达理,所以有人因此嫉妒讥讽他。
孔子到太庙,每件事都要详细地询问和请教。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他在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好像对礼知道的甚少。”孔子听到后回答说:“问礼有什么不对,这就是礼呀!”
周代祭祖从本质上说和殷商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由于周代王室及诸侯的继承制与殷商不同,在分为大宗和小宗及庙制方面与殷商有区别。周代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大夫三庙,一昭一穆。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大宗、小宗之区别是维持长子继承制所必须的,而王、侯、大夫、士、庶人是为了维护等级和宗族制亲疏关系所必要的。
《礼记.丧服小传》:“别子为祖,继别子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从前孔子在鲁国做官时,经常参加祭祀周公的活动。由于孔子想深入地研究周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他一进大庙就问这问那,而且对大庙里的祭器、玉帛、祭品、供奉的牺牲都默默地记在心里。有的人看到这些,以为孔子不懂周朝的礼仪,所以就说叔梁纥的儿子根本不懂祭祀之礼,进了大庙什么都问。这话被孔子听到了,就回一句,你才是不懂礼呢,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礼。孔子从来都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伪专家,他对待礼仪方面的知识和习俗经常向别人请教,这也说明他对周礼喜爱,对传承下来的上古文化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