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家园曾侯乙墓、叶家山等曾国墓葬出土了众多礼乐重器,改变着人们对古代礼乐、铸造工艺的认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1月12日,彭林教授带着10多名学生,与曾国礼乐重器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在随州开展了一次生动的现场教学。看着诸多精美的出土文物,彭林感叹:“随州出土文物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中国历史,了不得。” 在随州博物馆,彭林教授和同学们仔细观赏每一件文物,时不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看到义地岗曾侯舆墓出土的编钟,他赞不绝口,称其精美绝伦的铸造工艺让人折服。在看到二十八宿漆箱后,他表示,其对国际争论的早期天文学起到了定论的作用,价值很大。在彩漆均钟面前,听说将其命名为五弦琴,并列为曾宫八音之一,他不认可,现场讲解了均钟的相关研究。他介绍,均钟实为编钟的“调音器”,确保编钟十二个半音的音准,并不是用来演奏的。 观赏中,彭林教授对某些文物的命名及介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不来看,不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如此灿烂。曾国出土的礼乐重器气势如此宏大,煌煌大观,先人的智慧简直无法想象。” 彭林教授回忆,他是第二次来到随州,之前来没有看到过编钟。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被特批进京演奏。听到这个消息后,彭林教授饭都没吃完,从于丹教授手中拿过票就去观看演出。“听到编钟奏响,声音清脆悦耳,直击内心,整场演奏非常荡气回肠。”他说。之后,他开设了“文物精品和文化中国”课程,还专门讲解了编钟、均钟、二十八星宿图等知识。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看到这些精美的随州出土文物,彭林教授表示,曾国的礼制非常高,对研究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有很大的价值。他希望随州市博物馆在展出文物的介绍、作用、历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以便广大学者研究考证,助力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