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在于和为贵。前代贤王的治国之道中,这是最美好的。大事小情都应遵循这个原则。(如果)遇到行不通的情况,那是因为为了和而和。如果不按照礼的原则去规范,(和为贵)也是做不到的。”
解读
有子名有若,孔子弟子,是《论语》里弟子中仅有的两三个与孔子一样被称为“某子”的人(另一个是曾参,闵子骞偶尔被称为闵子),其余弟子都称“子某”,可见其在孔门弟子中的独特地位。这一章提到了儒家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礼”,并且对“礼”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其中“和为贵”的思想,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也在两千余年的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价值。“礼”在儒家思想体系里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毕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他最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春秋时“礼崩乐坏”的时局。《论语》中关于礼的内容很多。儒家所讲的“礼”,主要是通过以礼法、礼仪、礼节等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关系来规范社会秩序的学说,其内涵非常广泛。
礼之用,和为贵
这是一句广为传颂的话。礼的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这种有序运转不是单纯依靠暴力机器的控制,而是主要通过道德自律基础上的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也就是“和”。“和”即和谐,协调,和平;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又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可以是组织与组织的和谐相处,也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这样的“和”当然“为贵”。“礼之用”强调的不只是要有礼,关键在于要人人守礼。就如同我们今天说“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没有人人守礼,就谈不上“礼之用”。只有人人守礼,才能实现“和”。“礼”更多强调的是人的自觉维护,主要靠人的道德自律来实现,缺少法治的强制力,所以也只有人人、事事、处处以“和”为贵,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礼之用”。“礼之用”是“和为贵”的前提和条件,而“和为贵”是“礼之用”的价值指向和理想结果。
“和为贵”的思想强调处理相互关系时不能过于计较利益得失,而要互谅互让、互利互惠,可贵之处在于它具有和谐共处、共赢共享、重义轻利、崇尚和平的价值导向,对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矛盾困难,特别是解决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有益思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就是“和为贵”思想在新时代、在人类世界的传承和升华。
先王之道,斯为美
有子对他所处时代之前的治国之道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是其中最有价值、最值得肯定的。这反映了有子的两个特点:
一是善于从前人经验中总结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是不迷信前人经验,“斯为美”既肯定了“和为贵”,也隐含着前人治国之道中也有诸多不美的深意。
我们对着一堆东西说“这个好”,必然有“那个或者那些不好”的言下之意,否则就不必把它单独拿出来肯定。可以说有子的话里蕴含着推动变革的朴素思想。
儒家虽然以恢复周礼为目标,但其思想实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恢复,而是在传承其合理成分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毕竟从西周初期到有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之际)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
小大由之
由,遵循,顺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事小情都应遵循“和为贵”的道理。
有的学者把这一句与后一句“有所不行”连起来解读,认为“如果大事小情都遵循‘和为贵’,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种解读有问题。到底是大事不能“和为贵”还是小事不必“和为贵”?说不通。
我认为应该把“小大由之”作为单独一句,这句话是在强调大事小情都要遵循“和为贵”的原则,人与人交往要讲“和为贵”,国与国交往同样要讲“和为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所推崇的正是这样的情况。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文不加点,给后人理解作者本意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思考空间,这也正是古文的魅力之所在。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前面讨论过断句的问题。把句号放在“小大由之”之后,那么“有所不行”就是现象,“知和而和”就是原因;把句号放在“有所不行”之后,那么“小大由之”是做法,“有所不行”就是结果。断句方式不同,意思大相径庭。我们采用前一种断句方式,原因前面已交代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时行不通,那就是为了“和”而“和”造成的。不能因为“和为贵”,就无原则求和。无原则的“调和主义”“和稀泥”,对矛盾双方不问是非曲直,只强调停止冲突,只会让好人受委屈,助长恶人气焰。不管是压服一方造成表面上的“和”,还是单方委曲求全而得到的形式上的“和”,都不是真正的“和”,只会制造和积累矛盾,最终造成更大的不“和”,这就是“有所不行”。
这告诉我们,“和为贵”是有原则、有前提的。不能因为强调“和为贵”就自己(或要求他人)牺牲核心权益,靠单方忍让退步实现不了真正的“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
这句话里“礼节”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这里的“节”是动词,是节制、制约、规范的意思,也就是以“礼”来“节”之(和为贵)。
虽然我们崇尚“和为贵”,但并不能无原则地去追求“和”。没有互谅互让、互相理解、共赢共享,“和”是没有生命力的。比如中美斗争,有人认为我国实力暂时还比不上美国,应该继续韬光养晦。但是美国的核心目的是中断我国复兴的进程,不达这一目的,它是不会停止遏制打压我们的。
有句很著名的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假使我们不积极斗争,一味退让,只会让美国的要价越来越高,直到我们无法承受,最终“亦不可行矣”。
“和为贵”的思想是本章的精华。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也崇尚竞争的时代,但这个时代也需要人与人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与国的和平,也就是“和”。“礼”的本质是秩序,只有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秩序,才有可能实现持久的“和”。对于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来说,只有以实现持久的“和”为出发点,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
如果大家都本着“和为贵”的思想,这个世界上就少了战火硝烟,社会上就少了矛盾争端,人与人之间就少了纠纷摩擦。但强调“和为贵”,不能“知和而和”,还要“以礼节之”,“礼”“节”不了怎么办?有子虽然没说,但我们都知道答案,那就是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有理有利有节,才能真正实现“和为贵”。这就是我们从本章中应该品味的智慧。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