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牌坊街细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来源:新华社

10月12日

潮州牌坊街一步一景刷爆大家的朋友圈

这条与这座古城共融共生的古街有何魅力

有哪些历史典故值得铭记?

详情后续

潮州古城太平路北端与上水门交界处,往来的游客和本地居民打量着太平桥遗址,隔着透明玻璃,这座宋代的古桥在国庆假期前终于重见天光。宋元时期潮州府志《三阳志》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太平桥南北朝向,北面靠着州治即当时的潮州府衙,南面则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官街”。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的太平路,更通俗的名字是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上定期的文化巡游活动,为古城的夜晚增加了活力。郑坚摄

旅游的东风为许多古老的街区带来了涌动的人群。在古城里,每一条街、每一座城自有其故事与密码。作为潮州府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轴线,当我们谈起牌坊街时,我们在谈什么?

牌坊街的牌坊

在取名这件事情上,民众永远能够捕捉到最显著的特征——23座牌坊次第展开,“牌坊街”这个称呼如此顺理成章。

“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潮州有牌坊街,更是座牌坊城。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考据了历代的潮州地方志,写就《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座,至多3.3公里的府城范围内有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内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长仅1.6公里的太平路上,有过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

建牌坊不是潮州独有的风气,牌坊作为纪念性建筑而存在的时间约从明清开始,此前,坊门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功能性构筑物。“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王城规则制度始于西周,但其以政治中心为轴心、其他建筑设施对称分布的中轴线布局思想延续至封建王朝的尾声,经纬交错形成方格网,坊门是分割也是关卡。唐代以后,坊市制度被打破。宋代以后,生产力发展,大规模建造石坊成为可能,坊门演变为具备旌表功能的牌坊。

根据乾隆年间的潮州古城地形图手绘的地图。

清末的潮州古城图。一连串的牌坊在图中非常显眼。

三世尚书、状元坊、理学儒宗、吴楚重镇……从牌坊街上牌坊的坊名就可见牌坊所旌表的人物,四朝大老林熙春及其父亲与祖父、“穷不夺志”的状元林大钦、岭海士大夫仪表唐伯元、任职吴楚军务的林炳星……忠臣孝子、登科文人,一座座牌坊背后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州。史书记载,宋代潮州府属县有人登进士榜广东共人,明代进士及第则有人、举人达人,是广东乃至全国第进士较多的州府之一。“老一代的潮州读书人,都会去抱状元坊的两条大柱,长辈会带着家里的小孩到牌坊街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陈贤武说。

建筑学上,牌坊划分空间、强调空间序列,民居不得高于牌坊,营造庄严恢弘的氛围。传播学上,牌坊属于易于长久保存但不易于远距离运输的时间型媒介,有利于规范的传承和王朝的持久稳定。不论是空间上的牌坊或是具备媒介属性的牌坊,其作为礼制与儒家思想象征的意味是难以抹去的。

太平路的牌坊分布之密集,在全国范围内都为罕见。在唐代都还是官员流放之所的潮州远在岭南,中原遗民南渡后迁移至此。对于传统礼制的尊崇在这里却更加严格,牌坊次第重叠,与遥远的政治中心有力地呼应着。

牌坊外的“牌坊街”

许多时候人们谈起牌坊街,并非仅仅指那条不足2公里的大街,更包含了整个古城区。

让我们暂时从牌坊林立的太平路上离开,到牌坊外的古城区看看。

向右拐进卫星一路,58岁的李炳炎健步如飞,指着路尽头的堤坝,“这里以前有斜坡,是货运码头,货物就是从这里运输。”李炳炎是潮州府城人,在打银街长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潮州窑,认为“要研究潮州的陶瓷就一定要研究潮州的文化”。

潮州古城东临韩江,韩江发源武夷山,汇合梅江和汀江,下游分流为北溪、东溪和西溪出海,流域面积广,联通闽粤。明清时期,潮州凭借韩江水上交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以府城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地位,成为韩江流域经济中心。

如果说潮州古城以太平路为中轴线布局的思想,体现了对于传统秩序的尊重,那么东平路的商业则是潮人重商务实的体现。东平路原为东堤,属堤外江岸,淤泥堆积后改筑为砖石堤,城墙外移,东堤成为东街。《古城概览》中描述历史上的东平路“多酒楼茶室、旅舍戏院、赌场妓馆,官吏宴会,商贾迎宾,多聚于此”。

潮州古城在焕发着新的魅力。林文强摄

潮客共饮一江水,潮州古城的上水门、竹木门、东门、下水门等韩江码头一带,曾是潮客商品的集散地,有不少来自韩江上游地区的客家人,在潮州城经营纸业、瓷业、银庄、批局……民国时期,潮州的工商得到极大发展,蔗糖、陶瓷、绣品远销南洋,商贸发达。至年,府城初具规模的座商已有个行业、家,其中太平路座商有家。

潮州从来不缺商业传奇。19世纪初的吴雪薰从在开元街头张元昌染布坊门口摆卖扇子做起,年开创“吴祥记”店售卖日用小商品。之后扩建为楼上经营批发,楼下经营零售的大型“吴祥记百货商店”,全店占地面积.25平方米,还在上海、广州设店批发。

时过境迁,如今的牌坊街上已经见不到占载阳巷到柳衙巷一个街区的吴祥记百货。即便是老一辈的潮州人,提起牌坊街的百货说得更多的是曾经的国营百货大楼。

现在的潮商老字号文化馆的橱窗里悬挂着一个铃铛。年,潮州市百货大楼正式投入使用,计划经济时代,古城四郊的消费者一早到门口排队。早上8时铃声敲响,十多扇大门一齐拉开,顾客涌向柜台。李炳炎是潮商老字号文化馆的策展人,他在百货大楼从销售员做到副总经理,赚到第一桶金。当统购统销成为历史,他开始回望国营百货大楼时代之前的牌坊街,策划《至诚至信——近代潮州城老字号》展览。

展览的结语李炳炎写了一个礼拜:每天一早,太平路沿街的商铺陆续开店,准备着迎接四方来客。大街就逐渐热闹起来,这种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会一直持续到深夜,而这种浓郁的商业气息,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活的历史古城

牌坊街是近年开始的称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平路被称为“大街”。在近代的半个世纪里,大街上没有牌坊。

蔡澜祖籍潮州,在《府城》一文中写道,“老家府城,旧时相等于日本的京都,到处是古迹。看过照片,一条街上有数十个牌坊。从望远镜的角度,重叠又重叠,煞是优美。”

从宋代潮州古城图可以看出,自宋代起,太平路北端就与州治相连,直到民国时期洪兆麟建百花台。潮州历史风起云涌之时,其暴风眼必经过这条从南到北的太平路。“80后”的丁铨从年开始收集潮州老照片,出版了《旧影潮州》一书。

潮州古城牌坊街。资料图片

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动工修复潮州牌坊街,登出“寻宝”启示,不断有热心群众向文管部门提供遗存构件的线索。当时拆坊主事人请清末秀才刘逸少,将牌坊坊主的生平、功勋和官职详细抄成录《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为多年后的重修提供宝贵资料。年10月1日,牌坊街竣工正式对外开放,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此外,昌黎路上还有一座“昌黎旧治”坊。

丁铨思考过太平路名称上的变化,“老一辈人觉得这是很大的路,以前潮州人叫牌坊为‘亭’,没有叫‘亭街’,因为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重点在街。当本地年轻人见过更大的路,和游客与以普通话称呼的习惯一致去称呼它,它或许就变成一个游人的视角。”

潮州自然资源局主任科员陈夏阳,是潮州市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潮州古城已多年的他认为,古城保护的实质并不是要回到哪个年代,而是各个年代的精品都拼贴。“只要古城不要走向衰败,业态都会置换,要让古城呈现出历史的堆叠感,成为活的历史古城。”他说。

当我们谈起牌坊街时,我们在谈什么?

距离潮州建成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距离第一座牌坊“柱史”坊在太平路建起已经过去了年。现在,牌坊重新竖立在太平路上,重叠又重叠。

没有了封建的规制,人们观赏坊上的书法远甚于瞻仰先贤,在旅游强市的背景下,新兴的业态在街巷里出现。失落的秩序与重构的空间依然以牌坊街为南北轴在东西纵横的街巷里展开,重叠又重叠。

?end?

来源:南方+(策划/达海军撰文/肖燕菁苏仕日)

原标题:《潮州牌坊街

细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