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西周都城结构是啥模样?
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北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经多次考古发掘,在上述汉城外发现规模更大的东周城遗址。城内偏南有施围垣之大夯土台基,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和陶水管,以及多种形式的饕餮纹云雷纹瓦当,当系周王宫殿与周王室宗庙所在。成周都城北,为面积甚大之窑场及骨器、石器作坊。
据考证,成周宫城面积约1.56平方公里,郭城约12.45平方公里,跨瀍河两岸,西南角部分被压于洛阳老城之下。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成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表明该城平面系对称布局之正方形,由通过城门可容九车并行的纵横道路,将王城划为相等的九区。宫殿居中,宫前左置祖庙,右建社稷。周王面南临朝而背北为市肆。上述布局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等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的影响极大。
成周,始建于周武王时期,建成于周成王五年,不仅建有西周王室的太庙,而且还有“康宫”、“京宫”、“华宫”等宫。《逸周书.作雒》说:“乃位五宫、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孔晁注:“五宫,官府寺也。太庙,后稷庙。二宫,祖考庙、考庙也。”
从出土的西周铭文中可见,成周有“京宫”和“康宫”两大周王宗庙系统,“京宫”祭周太王以来康王以前各王,“康宫”祭康王以下各王。宣王时的“康宫”有康、昭(铭文作邵)、穆、夷(铭文作或)、厉(铭文作剌)五王之庙(共、懿、孝王已祧附入昭宫或穆宫中)。
夷王时代的敌簋铭文曰:“唯王十又一月,王格于成周太庙,武公人右敔告禽(擒)馘百、汛四十。”
敔簋铭文证明,成周确实建有西周王室的太庙。
成王时代的何尊铭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亩斌(武)王丰(礼),福白天。在四月丙戌,王弁(诰)宗小于于京室。”
康王时代的令彝铭文曰:“唯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察。丁亥,命矢告于周公宫。公命造同卿事察。唯十月初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造令舍三事命众卿事察、众诸尹、众里君、众百工、众诸侯侯甸男,舍四方命。既咸命,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用牲于康宫。咸既,用牲于王。明公归自王。”
《尔雅.释宫》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何尊铭文的“京室”即令彝铭文的“京宫”。《尔雅.释宫》说:“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涛.大雅.下武》云:“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下武》为成王时代的作品,成王时代配于“京宫”的“三后”为太王、王季、文王。“京宫”既然是太庙,那么“康宫”也应该是庙。敔簋铭文的“成周太庙”当指“京宫”。
关于成周之名的由来,历代学者亦多有探讨。如《公羊传.宣公十六年》疏引郑玄曰:“居摄七年天下太平而此邑成,乃名曰成周。”还有把成王之“成”与成周之“成”联系起来看,如《召诰》中云:“王末(终)有成命,王亦显”;“成周之所以称‘成’,也该是由于完成‘成命’和取得了‘成绩’,建成了周朝统一四方的国都。”(见杨宽:《西周史》)。其实,成周之名与宗周之名是相对而言的,成周是洛邑之代称;宗周是西都岐之代称。成周者,周朝统一大业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
成周之名始见于何尊铭文,何尊铭文于公元年出土。该铭文共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记载了周武王克商和周成王尊武王遗志,命周公营建都城成周的史实内容:“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宗室,曰:肆文王受兹命,隹(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先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治)民……隹(惟)王五祀。”这段话的大意是:成王为营建新都成周,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四月丙戌这一天,成王将宗小子叫来训诫:……宗小子的先父公氏跟随文王,文王受到上天授予的统治天下的大命。武王在消灭大邑商之后,则告祭于天说:我要以这里为中心---“中国”作为都城,在这个地方来统治人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东周王城遗址,并找到夯土城墙的三个城角。保存较好的成周北城墙,长两千八百九十米,墙外有城壕遗迹。
据专家分析,城墙约建于周朝春秋中叶以前,战国至秦汉之际曾屡次修补。城内中南部发现建筑基址,此外城内还发现陶窑﹑骨器作坊以及道路﹑水管等遗迹。城中部及其他一些地点,分布有东周时期墓葬。在相当东周时期成周城的地带,今洛阳市中心城区金村,曾发现大型墓葬,有珍贵器物出土,证明成周洛邑是横跨瀍水两岸而建的周朝都城。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