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森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商”字——商丘的一张亮丽名片。资料图片
殷商文化是起源于殷商部落的发源地——河南商丘的文化。儒家和殷商文化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儒家源于殷商文化。
一、什么是“儒”
关于“儒”字的含义,历史上有很多人研究。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原儒墨》一文中认为: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的专家。
我们知道,自古冠婚丧祭都有一定的礼俗和程序,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学问的人帮助办理。儒就是帮助办理这些事情的专家。我国最晚到殷商时期,就有了专门负责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礼官(主持人)。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古代或称为“术士”。古汉语中的“术士”,意为“邑中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们精通当地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经常做礼官,时间一长,这种事务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便形成一个阶层,这便是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有的在官,为贵族服务;多数散在民间,为民众服务,以此得到报酬,维持生活。儒家是巫、史、祝、卜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古同“途)而殊归也”。孔子年轻时身份低下,没有官让他做,因此没有俸禄,生活比较清贫,为了谋生,曾经当过吹鼓手,替人办丧事,以赚来几束脩。后来又做过贵族相礼司仪。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地位低微,以此创点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因此形成了他们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原初本意——柔;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许慎《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
春秋中后期,礼崩乐坏,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司仪。这些人“无以为衣食业”,只得靠自己的知识赚些收入生活,被称为“儒”。这些人懂得诗书礼仪,把知识传授给人。《周礼·天官》说:“儒,以道得民(以道德教义得到民众的拥护)。”郑玄注“师儒”云:“乡里教以道义者”。
因此,“儒”经过历史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缩小到“乡里教以道义者”的“儒”。这些人将原来那些经验的礼仪逐步提升、规范,以此教人,就成了社会结构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智者阶层。
二、儒家的产生
从史书记载来看,儒家产生于“道”的传承。“道”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道路,由此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中国文化中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和佛家的道。儒家的道被称为“人道”,其原则就是仁爱。“仁爱”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忠,一个叫恕。忠就是忠诚,不但忠诚于自己,也要忠诚于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道,目的就是教人在现实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报效社会和国家。所以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道是从远古圣明的帝王传下来的。韩愈的《原道》说明了这个“道”的内容,也说明了它的作用和传承链条:“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韩愈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所谓的先王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其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其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商汤,商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
孟子解释这个“道”的发端说:“圣人(指尧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圣人为洪水横流,泛滥天下,人民没有教育而担忧。于是派遣契担任司徒,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知道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妇要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韩愈的《原道》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博爱”有的认为源于韩愈,实际源自帝喾。西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中记载:“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矣。”人伦之教源于帝喾的次妃简狄。《列女传·契母简狄》载:“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之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之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帝王的诏令)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殷汤兴为天子。”《史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由此来看,这个“道”是尧(帝喾之子)、舜让契为司徒才传下来的,又经过商汤“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子”。这个“道”从帝喾时代到孔子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换言之,孔子创立儒家,是殷商文化传承的结果。
孔子是怎样继承这个“道”而创立儒学的呢?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原来的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诸候国征伐出现了由卿大夫作主而不是由国君作主的局面。二百多年中,诸侯父子、兄弟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仅弑君事件就发生次,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违于伦理的事情更不知有多少。社会风气日下。诸侯争霸混战不止,使生灵涂炭,几无宁日。于是,世人对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开始怀疑,甚至批判。当时的人们几乎看不到未来社会有什么光明。未来社会到底会怎样,成了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