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儒、法、道”。其实就是儒家和法家,道家仅是补充,起中和作用的。
儒脱胎于周礼,它的根基是宗法制。
什么是宗法制?
就是以“我”为中心,按父系血缘关系构成的一个同心圆,它是一个更大的以“族”为边界的同心圆中一部分。
“五百年前是一家”,意思就是,祖上是同一个族的,后来分出去了,那就是已出了五服了。还有族兄弟的后代,也已出了五服,但只要这个族兄弟还和我在一个族里,就还是我们这个族的,尽管和我的关系已出了五服。从同一个族里分出去的,会在另一个地方建立起另一个同心圆。不断繁衍结果,很可能会从一个族里,繁衍出很多“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同心圆,并形成宗族势力。
把宗族制放到“天下(国家)”层面,就是分封制。在分封制下,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庶子一系为小宗。
周天子就是大宗子(你可按后人叫法,把宗子称为族长),诸侯则是小宗子。
而在诸侯国,诸侯及其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庶子一系为小宗。诸侯为大宗子,卿大夫为小宗子。这便是“二级分封制”。
有些异姓诸侯不是没血缘关系吗?
没关系,他们之间可相互联姻呀,各诸侯彼此之间结为儿女亲家,不就有了血缘关系吗?
尽管这血缘关系不是父系的,而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线的,但好歹也是亲戚关系。
亲指父系这条线的,戚指母系这条线的,通过联姻,各诸侯就全都沾亲带故,形成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
这种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组织结构,靠啥来维系?
靠礼仪制度,又称礼乐制。
礼,所以“定尊卑,别贵贱,循长幼,分亲疏”也。
乐呢?就是与这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关系连在一起的一套仪式。
所以,礼乐制就是用来体现和强化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分贵贱,别亲疏的。
礼乐制是一套制度,它还需要一套伦理、道德学说罩在外面。在西周,这套伦理的核心是“天命论”。而到东周——春秋,伴随周王室实力下降、人口越来越多,可供开辟的土地越来越少,诸侯与诸侯、诸侯与贵族、贵族与贵族间的纷争不断升级,大量贵族破产,昔日贵族子弟沦为平民甚至贫民。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剧变,希望恢复过去的礼制、过往的秩序。他们从《周礼》中寻找灵感,寻找理想社会的模式。儒学,就在这种背景下慢慢形成了。
由于人都是社会的,是群居动物,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仅仅是你生活其中的诸多同心圆中的一个。你生活在乡里——里就是田与土,你生活在某一块土地上,除了你的宗亲,还有乡亲。同一块土地上,族与族之间也许会有矛盾,但是当你们面对外乡人时,你们就是同一个同心圆里的。由是就产生了乡党。你开蒙了,读书了,就有了老师,有了同一个师门下的学兄学弟。也许你们并不相识,也许你们之间也有矛盾,但是,当你们面对别的师门下的人时,你们就是同一个同心圆里的,是同门。儒家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构成的。人时,你们就是同一个同心圆里的。由是就产生了乡党。
你开蒙了,读书了,就有了老师,有了同一个师门下的学兄学弟。也许你们并不相识,也许你们之间也有矛盾,但是,当你们面对别的师门下的人时,你们就是同一个同心圆里的,是同门。
儒家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