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一直以温文尔雅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示人,这和从西周开始实行的礼乐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因为古代的礼乐制度,中国像是一个在良好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礼仪规范,其厚重的底蕴早已深入人心。一、中国礼乐制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礼乐制度”顾名思义拆可以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来论述。古时候的“礼”和现代社会从小教育我们的“礼貌”是不一样的概念,但是和“遵纪守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的都是对人的约束和自我约束。“礼乐制度”中所强调的是“等级的划分”,直白点呢就是将人按照身份的高低划分为三六九等。“礼”发展到后来分类越来越详细,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其中籍礼是为了约束百姓在“籍田”上的劳动;冠礼则是关于古代男子在及冠之年(成年)所举行的仪式,在早些时候男子的冠礼多是用于贵族;朝礼是用于显示一国之主威严的礼仪,我们看古装剧时经常会听说外来使者要朝见天子,便是源于朝礼。综上所述,不同阶级的人遵守着不同的礼。“礼”的提出是周王朝的统治者为了配合“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对人应该遵守自身等级规范的强调。而“乐”是从属于“礼”的制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音乐,重点在于不同等级的人能享受到的舞蹈队伍的行列数是不一样的,直白点就是所谓差别待遇的表现形式。天子的舞队是八佾(一佾为八人,八佾为六十四人),诸公为六佾,诸侯、士依次递减,这个制度也是孔子那句著名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由来。所有的这些差别待遇都是统治者为了让底下的人明白,天子享有最高的待遇拥有最至高无上的权利,灌输天子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思想。在这里,“乐”的辅助性地位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说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更好的发展,最终的利益还是君王得到权力巩固的保障。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便是统治者通过音乐缓解社会矛盾,是维持奴隶制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统治者为了最大地发挥礼乐制度的作用,制定了一套极其复杂的“繁文缛节”,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并且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要放不一样的音乐和遵循不一样的礼仪。甚至,周朝还有教授音乐的专门机构,其对象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王公贵族以及有实力的民间优秀人士,可以看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地位真的是煞费苦心了。二、礼乐制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只要我们细心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所有制度的建立都是根据当时国情的需要,那么礼乐制度又是在一个怎样的国情下建立的呢?在西周取代商朝之后,继续延续了商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以及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分配权利以及土地的一种制度。并且分封制下,除了拥有最高地位的天子外,底下还依次分出诸侯、卿大夫、士和平民,并且更加注重对诸侯的约束,规定诸侯对天子要绝对服从,为天子交纳赋税,镇守边关定期朝见。除了领土和身份等级的划分之外,周王朝还延续了商朝的奴隶制和发展了父系氏族,这就使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更强的多元化。因此,周朝的制度除了维持君权之外,还不外乎族权、父权、夫权,这就是日后被人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了君臣等级之外还有父子、夫妻等级,将阶级划分安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统治者将每个人设限在固定阶级的固定位置,而怎么让他们安心的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当个本分的老实人,就是统治者另外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了。礼乐制度就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就像马儿经过驯服就可以成为坐骑一般,经过礼仪制度教化的百姓,也会变得善良并且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调动。而王公贵族则需要一个模子的约束,借助礼仪制度来树立一个模范标准和道德楷模。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礼乐制度之所以能够协调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以此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是因为“礼”和“乐”的表现形式对稳定社会秩序,和百姓对自我的约束都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作用,在礼乐制度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王公贵族也是各司其职,周王朝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礼仪”榜样。都说诛人先诛心,礼乐制度无疑是着重掌控人们的内心,更多的是让他们在束缚中实现自我约束。所以礼乐制度是因为当时社会存在众多的等级划分,为了缓和少数统治阶级和大多数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而产生的制度。笔者认为,礼乐制度表面上是为了辩亲属明是非,但其被制定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它最主要的性质还是维护统治,因为它所确定的士大夫规范是对周王朝的绝对服从,即后来一直被人所讨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无疑是一个典型形象。三、礼乐制度在日后的
发展趋势礼乐制度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沿着统治者的设想道路发展的,对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会礼仪规范的程度也是蹭蹭蹭的往上涨,在短时间里,礼乐制度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新问题总是会不断产生的,在量变的积累下达到了旧制度无法调节的地步,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礼乐制度不再适用。到了春秋末期,因为底下诸侯和卿大夫的实力增强,不再满足于向天子俯首称臣,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混乱而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表面上这只是各封国之间出现互相讨伐的情况,但站在礼乐制度上看,这是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无视。《左传》中就记载到,周天子曾派使者到鲁国要丧葬费以及出行的车马,鲁国进贡原是本分却发展到天子不得不派使者“乞要”,从这就得以知晓周天子在当时已经没有实权了。礼崩乐坏一开始还只是表现在诸侯小小的逾越听听天子才能听的小曲上,后来诸侯实力的不断壮大,社会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现象,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这场混乱一直到公元前年秦国完成大一统后才平息下来。在这场混乱之中,因为礼乐制度的崩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许多有志之士在这种情况下纷纷选择隐退民间静观其变,放任国家的自生自灭,甚至期待国家灭亡之后能重新出现一个礼乐国家。就这样,诸侯抛弃了礼乐制度,天子因无力反抗也抛弃了礼乐制度,连作为希望的文人志士们也放弃了礼乐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成为他们中的清流,他不仅固执地不肯放弃,甚至毕生都致力于重新匡扶周礼,虽一生碰壁,却留下一世芳名。大到听说哪个国家即将发动战争他要过去劝阻,小到对身边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普通人他都坚持以礼相待,对于礼乐的执著他是痴迷的。孔子一生从鲁国出发先后去了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宣传自己的仁政理念,可是社会的形式注定了他这一生要面临四处碰壁。狼烟四起的年代,讲究礼仪无异于是任人宰割,孔子的强国之道不是不可行,只是在战争时代,孔子的治国方案给予的回报实在是太慢了,没有哪个君主愿意接受他的理念,甚至连很多文人也不理解他,他这四处奔波的一生在这战乱纷飞的时代里似乎是毫无建树的。但是等到硝烟弥散之后,我们才庆幸,庆幸有那么一个人的坚持使礼乐制度在战争中,在没有君主的支持下,凭借着一己之力还得到了发扬和传承,至此之后,礼乐制度似乎和孔子又挂上了钩。到了汉朝,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效仿西周以礼仪驯化百姓的做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的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一思想,而礼乐制度得以依靠儒家文化继续繁衍。四、评说礼乐制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礼乐制度不仅是在西周,更是在日后的历代王朝中都发挥了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活动的作用,在古代音乐方面更是奠定了整个音乐格局,(《易》、《诗》、《书》、《礼》、《乐》都是建立在这制度上的礼乐文化典籍)不得不说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尤其重要的地位。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而在现代,礼乐制度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这些文化,我们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我们歌颂以“礼”交友,以信待人;在生活中遵纪守法,各司其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礼乐制度对于当今社会,有助于教育和引导人们行为规范,以礼乐内外兼修,才能养成温文淡然的性子,情操也由此修炼。所以礼乐于人重在养心,礼乐于社会重在秩序。参考文献:《华夏美学》《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礼记·乐记》《周礼》《论语》《荀子》《左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