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礼仪基本上都是从最初的吃饭问题开始的。
在原始农业起源阶段,人们应对自然变化的力量较弱,粮食生产难得保障,于是出现了各种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荐新就是这些农业祈丰祭祀活动的一种。
西周时期与宗法制相适应的的礼乐制度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早期的礼乐制度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崩溃。
在这种局面下,荐新作为一种祭祀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并正式纳入国家天子宗庙祭祀礼当中。
01周礼之下的荐新
殷商时期传统的迷信天命鬼神的天命观,逐渐被注重伦理道德的周礼所侵蚀,西周时期减损了殷商时繁多的祭祀名目,同时对繁芜仪式和众多的祭品进行了规范,虽然此时荐新没有以明确的独立祭祀项目,纳入天子宗庙之礼当中,但是在其它祭礼中荐新的实质性内容已然出现。
周礼规定天子宗庙祭祀中的祭品种类,并且“牢”的概念也出现,在周礼当中,并强调招待宾客要以“牢礼之法”,祭祀也以“牢”指代的牺牲为主。
但是周礼对其它的祭品规定不甚明确,“牢”之外的祭品,都有着很强的弹性和季节性,这些季节性的祭品就是荐新的实质内容。
农业与历法相依相伴,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有冯相氏之官,“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周礼》中还有多处关于夏至、冬至的记载,如《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这都证明西周时期,春、夏、秋、冬四季已很明确。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了天子宗庙四时祭祀的名称,“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祠、禴、尝、烝”分别对应“春、夏、秋、冬”不能错乱。
孔子曾说“先王制,过时弗举,礼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这都说明四时之祭必须在对应的时间内举行,四时之祭除牺牲祭品外,其他果蔬祭品都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说只有应时的物品才会被用作祭品。
总结起来都有“通过在不同季节进献新物。向祖先表达着思念之情”的含义,因此四时之祭中出现了荐新内容。
林素英则从人情的角度,对周代设立四时之祭的原因做了很好的分析:睹新物而怀亲祖,尝美味而思先人,是故文云“未尝,不食新”,此追养继孝之亲情思慕,乃人之常情,无分贵贱,不论穷达,古今皆同。
然若是有新则荐,则祭无常制,疏密无规,实难持恒以克尽追养之孝道。
且若除荐新之外,其余诸事多简,亦难以藉祭祀而感先祖之德泽,亦无以凸显祭礼之深意。
故而圣人因革夏、殷未有定制之祭享而作时享祭礼,法乎天之四时,顺乎自然之变化,依时制举,不疏不密,或薄或丰,随时制宜,应乎人情之所需,故荐新之事即附于时享礼内推行。
其认为周代宗庙四时祭是对荐新之礼的制度化和规模化。
总之,四时之祭是荐新纳入国家祭礼的源头。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果蔬种类不断增多,由于四时之祭不能包含所有的农作物,也不能涵盖所有的人群,所以荐新在周代及其之后仍然存在。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献中没有对荐新和四时之祭进行明确的划分,所以导致后世对两者经常混淆。
02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荐新
春秋战国时期,荐新开始逐渐呈现脱离四时之祭之趋势,这一转变与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各国重农政策是分不开的。
春秋时期,铁器出现并制成农具,逐步取代木、石农具;牛也走下祭坛,参与到农业劳动当中。
湖南益阳楚墓中出土春秋中晚期铁臿、铁锄,孔子有学生名“耕冉”,字“伯牛”,《论语·雍也》载孔子问仲弓“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都证明,铁制农具和牛耕已经应用到农业劳作上,但此时铁犁牛耕的并未充分推广普及。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得到了大的进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都谋求富国强兵,都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
例如,魏国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
商鞅为秦国变法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申不害为韩国变法主张“土,食之本”、“国富而粟多”,吴起楚国变法主张“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改革,各诸侯国在争霸中对农业的重视,和土地制度度的改革,都促进了农业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天文历法也有长足发展,每月节气出现,虽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但是最基本的二分二至已经能够明确的定位,《吕氏春秋》之中也有了一些节气的记载加载,例如“孟春之月……以立春”,“仲春之月……日夜分(春分)”,“孟夏之月……以立夏”,“仲夏之月……日长至(夏至)”,“孟秋之月……以立秋”,“仲秋之月……日夜分(秋分)”,“季秋之月……霜始降”,“孟冬……以立冬,”“仲冬……日短至(冬至)”,此外还有一些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的记载。
季冬之月,岁将更始,这个月“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这个习惯后世也一直在延用。
节气出现,农业生产要求更加注重农时,所以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在众多劝农篇中对农时的提及。
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管子·小问》齐桓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管子·禁藏》中描述的理想生活是“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
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
在这种背景下,荐新这一时期从四时之祭中脱离出来,分散到每个月中,尤其是主要农作物收获的月份,在这一月份天子让祖先尝新。
《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期一年之内的天子荐新之物:仲春“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季春“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孟夏“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仲夏“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孟秋“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仲秋“以犬尝麻,先祭寝庙”;季秋“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季冬“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
其中仲秋“以犬尝麻,先祭寝庙”,“祭”字应当是“荐”的误写,后世《礼记·月令》除了勘定校准了这一错误,仲秋“以犬尝麻,先荐寝庙”的内容外,其它荐新内容与《吕氏春秋》所载的一致,一岁之间,九物荐新。
这些荐新物品以五谷为主,兼顾生鲜,体现出先秦时期物质生活不甚丰富和粮食丰收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统治者以上天之子的身份,通过仪式与上天以及神性的祖先沟通,将人间的农事诉求上天和祖先,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样将逝去的祖先与上天连接在一起,既增加了祖先的神圣性,也使得神权与统治权得以密切结合,巩固君权神性不可侵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