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献公时期,发生在公元前年的宫室投毒案,直接导致太子申生的获罪死亡,晋国群公子被驱逐,从此国内无公族。这是一起扑簌迷离的案件,历史上都在说,是骊姬策划了这一阴谋,我们尝试着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中,来还原一下这一事件真实的面貌。
孤独的太子申生在早些年的时候,申生经常在公族学校接受教育。在他身边学习的人很多,包括桓、庄两族的子弟,公族中的贤者分别担任公族、余子、公行(公族职官),给他们讲授六艺。后来,学校多了重耳和夷吾,却少了许多人,三位公族的老师也或者死亡,或者离开晋国。
他喜欢跟兄弟们在一起,重耳、夷吾和其他的五位弟弟,他们每年都会跟着晋侯参加大蒐,他会在马车上带上奚齐和其他年幼的弟弟一起驰骋。他们一起欢唱着歌:“走在路上的人,为何不和兄弟肩并肩,又有谁没有兄弟,为何不能互相帮忙?”(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出自《唐风·杕杜)
那时候,即使继母骊姬看着他的目光充满怀疑和仇恨,他也毫不在乎。
申生是孤独的,母亲齐姜很早离开了他,姐姐伯姬嫁到秦国,在宫室中,是不肯透露内心的父亲和排斥他的继母,而昔日的兄弟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
申生将这种孤独和内心深处的恐惧包裹起来,礼仪、忠孝、责任是他的甲胄,他希望蜷缩在里面,可以获得安全。
“太子申生弑君未遂”案的两个版本《史记》说:周惠王、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年),晋国太子姬申生收到继母骊姬夫人的口信,继母说梦见了申生的母亲齐姜,让他速速祭祀,并归福给国君。申生祭祀过后,亲自打包了祭祀用的酒肉,带到绛都,送入宫中,晋侯正在出猎,君夫人骊姬代替国君接受酒肉,并赞扬了申生的孝心,表示等晋侯回来,一定将太子的孝心代为转达。申生谢过国君夫人,退回绛都住宅等待消息。
两天之后(《左传》为六天),晋侯回到绛都,厨师长(宰人)送来酒肉,君夫人说:“祭肉从曲沃来,应当先试验一下。”晋侯于是以酒祭地,地面立即隆起,晋侯心中疑惑,把肉扔给一只狗,狗很快就挣扎着死去,又命令一位小臣再做试验,小臣绝望地吃下去,也倒地身亡。
君夫人哭泣着指责申生是弑君者。晋侯愤怒,令缉拿太子,太子已经逃往曲沃,晋侯诛杀太子师杜原款。太子没有申辩,也拒绝逃往其他诸侯国。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
《国语》中,除了一开始“骊姬以君命命申生”外,其他的讲述也有很大的不同,《国语》提到:
骊姬把鸩鸟的毛或者粪便放在酒中,做成毒酒;把乌头(堇)的根汁涂在肉上。
晋侯归来后,召申生进献。国君把酒洒在地上进行祭祀,地面突然隆起。申生大惊失色,慌张地跑出宫殿,君夫人吩咐牵来一只狗试验祭肉,让一位小臣尝酒。狗和小臣都死掉了。晋侯下令处死杜原款,申生听说后,急忙逃往曲沃。
这就是晋国著名的“太子弑君未遂案”,《左传》《国语》《史记》记录了案情的经过,并直接认定,幕后的元凶就是骊姬。
从对比中我们得知:
在《史记》中,酒肉一直保存在宫中,所以骊姬下毒的嫌疑很大;《国语》的字句中,酒肉并不一定在宫中,因为姬诡诸回来后,还召申生举行献礼。
在《史记》中,申生并不在场,一切都是骊姬在表演;在《国语》中,申生却在场。
在《史记》中,申生听说国君发怒后,逃往曲沃;在《国语》中,申生目睹下毒案件后,安全逃离宫廷,等到国君杀死杜原款时,才逃往曲沃。
投毒案忽略的礼仪在对比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弑君未遂案”涉及到四个或者更多的礼仪。
其一是祭礼,属于吉礼的一种,在史料中,所有的质疑都认为申生的这次祭祀是骊姬夫人的策划,《史记》描述说,骊姬直接向申生下令祭祀;其他史料写道,下命令的是姬诡诸,不过他们认为,是骊姬假托姬诡诸的命令,或者姬诡诸受骊姬的蛊惑下的命令。这次祭祀应是正常的安排,申生死在十二月戊申,周时有四时祭,春、夏、秋、冬各有祭祀,分别叫祠、礿、尝、蒸,考虑到晋国可能行夏历,司马迁所说的周历十二月,按照夏历应该是十月,申生应行尝或蒸祭。《春秋繁露》说,十月进初稻。申生既然建齐姜庙,按时祭祀向母亲供奉一些新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里面的描述,其实决定了晋献公是否会以正式的礼节接受申生的酒肉。
其二是归福,属于吉礼的一种。这是一种悠久的礼仪,归是馈送,福是祭祀中的酒肉。祭祀者把用不完的酒肉赠送给亲友就是归福。现在在农村,家中祭祀后把祭品赠送给助祭的亲朋,大概是这种礼仪的遗留。申生在曲沃祭祀了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赠送福礼,这同样是正常的事情。
其三是饮食或者燕飨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在所有的叙述中,姬诡诸都有“祭地”的动作,证明了这一礼仪的存在。韦昭曰:“将饮先祭,示有先也。”《史记》中提到,骊姬劝说姬诡诸试验下酒是否有毒,才把酒倒在地上。《国语》中没有提及这一细节,很显然,他们明白这句话不可能出现。在吃饭喝酒前,要先问候一下祖先,这是礼节。无论骊姬提醒不提醒,姬诡诸都会把酒倒在地上问候一下父亲姬称的在天之灵。
其四是享(献)礼,《国语》中明确说,晋献公归来后,归福就成为进献,太子需要穿上礼服,恭敬地把酒和肉献给国君。
献礼在这一案件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证明酒和肉有没有在宫里停留。很明显,申生的归福并没有留在宫里。周礼说,“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晋献公回宫后,听说有太子的归福,会接受并吃掉,并不需要后面的进献;然而,祭祀是晋献公亲自安排,申生又亲自送福给自己的父亲,一场献礼在所难免。如果存在献礼,那么骊姬几乎没有机会在酒肉中下毒。《史记》认识到《国语》的矛盾,所以才没有选择记录享(献)礼。
如果这些礼节存在,申生的归福和进献,目睹的可能就是许多晋国的大臣,尤其是负责邦礼的职官必须在场。同时也意味着,这一事件并不是策划已久的,而是正常礼节中的突发事件。
从现场的情况看,晋侯和君夫人一直控制局面,犯罪现场一直井然有序,并没有出现混乱的迹象。诡异的是,嫌疑人申生竟然逃出晋宫;更加诡异的是,太子在逃脱宫室之后还在绛都停留,直到听到杜原款要被杀掉时,才逃到曲沃;最为诡异的是,晋侯一直没有派人看守、追踪、抓捕太子,太子在临死前,收到了老师杜原款的遗言,他还同左右近臣商量如何应对,同时给狐突写了一封信。才从容自杀。
案发后,晋献公奇怪的反应虽然《史记》《国语》中的叙述各有矛盾之处,不过,《国语》显然交代了更多的细节,所以,我们在论述时就以国语为主。
当毒酒事件发生后,晋国朝堂异常震惊。几乎没有人以为是申生对父亲下毒。这些人说:如果是申生下的毒,他十分熟悉宫廷的礼节,明白晋侯一定会在饮酒前祭地,又如何会在酒里下毒药。不用问元芳也知道,其中定有蹊跷。于是姬诡诸决定展开调查,太子的师傅杜原款就被抓获,而太子却得以离开晋宫。
在调查中,调查人员确定了两种毒药,下在酒里的是鸩,鸩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它的羽毛有剧毒,人们常常把鸩羽放在酒中制作毒酒,用于杀人灭口;下在肉里的是堇,据说是乌头,含有剧毒的一种草,主要含毒成分为乌头碱,到现在都有乌头碱中毒的人。
杜原款经历了残酷的刑罚。我不能确定,这位杜原款是否为杜伯、隰叔又或者士蔿的后人,想当年,杜伯为周宣王所杀,隰叔逃到晋国出任士师,主管刑罚,士蔿制定了士蔿之法,如今,唐杜氏的族人依旧要遭受刑法的折磨。
杜原款死前,见到小臣圉。小臣也是一个官职,晋国考古的金文有“小臣”“大室小臣”的说法,不过学者们至今没有定论。按照《周礼》,小臣属于夏官系统,他的职责比较多,主要是在周王的身边,传达王的小命令,纠正王行走的礼仪、掌管三公及臣僚的上书,以及举行祭祀、朝觐中的辅佐作用。
小臣圉是奉晋侯命令所来,是来传达晋侯的命令,可见他是姬诡诸的近臣。或许是下令处死杜原款,或许是给杜原款交代一些什么。我更加倾向于是后者,因为杜原款让小臣圉给申生捎个口信。
太子得到杜原款的死亡消息,他开始跑往曲沃。小臣圉就在曲沃见到他。小臣圉的行为是经过姬诡诸默许的,因为,往牢房传递命令的时间和往曲沃传递口信的时间是不可能相同的。小臣圉传命之后一定会去复命,如果没有得到国君的授意,他是不会跑出绛都去曲沃见申生的。杜原款在口信中劝申生自杀:“我没有洞悉国君的想法,让您出奔他国。导致您被骊姬的谗言陷害。我希望您能选择死亡,在死亡的时候不要忘记对国君的忠诚和爱戴,这是一种孝道。在死去之后,您的名字将在晋国的百姓中流传,也是值得的。”
吾闻君子不去情,不反谗,谗行身死可也。犹有令名焉。死不迁情,强也。守情说父,孝也。杀身以成志,仁也。死不忘君,敬也。孺子勉之!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国语》
《国语》说,骊姬为了逼死申生,还亲自跑到曲沃教训了这位继子一番,我更相信骊姬的教训发生在申生仍然在绛都的时候。骊姬也在劝申生自杀:“你想杀死你的父亲,取得国人的拥戴,你这样的人怎么能活下去。”
有父忍之,况国人乎?忍父而求好人,人孰好之?杀父以求利人,人孰利之?皆民之所恶也,难以长生!
最诡异的事情是,姬诡诸至始至终都没有派人抓捕申生,申生在绛都时他没抓,申生在曲沃时他也没抓。这与他对其他儿子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在听到申生的死讯后,重耳、夷吾立即返回蒲和屈,姬诡诸迅速派兵讨伐蒲和屈(由于申生死在十二月戊申,出兵已经是第二年)。他所做的,是容忍小臣圉给申生送去一个口信,纵容骊姬夫人当着申生的面去羞辱他。
最大的嫌疑人是谁姬诡诸在投毒案后一系列诡异的操作,恰恰证明最大的嫌疑人就是他自己。在所有的嫌疑者中,能够有机会接触申生福礼酒和肉的,除了申生和他的臣属,以及可能性极小的骊姬,就是那位小臣圉,他的职权中,还管理“小祭祀、宾客、飨食、宾射掌事。”我们假设周礼的职官体系在此时的晋国没有更大的变化,就知道,这个小人物和此次的事件密切相关,那天发生的一切,都在姬诡诸的掌管中。
姬诡诸的主要目标,是给道德上有洁癖的申生加上最恶毒的弑君罪名,而他自己却不必有任何的责任。
于是,在接到骊姬夫人的责骂和老师杜原款的信后,申生自杀了。他临死前叫下属猛足给狐突传去口信:“申生有罪,不听伯氏,以至于死。”那时,狐突劝说他和姬诡诸达成妥协后出奔,他选择信任自己的父亲,而现在,可以想象他的内心多么绝望,父亲亲手把他的精神支柱粉碎,所谓的礼法、忠孝、责任在无亲面前不堪一击。
晋国君臣听到狐突转述的口信,认为申生虽然有罪,但可以追悔以前的过失,可以得到一个“共”的谥号。“是以谥为共君。”
于是,姬诡诸堂而皇之地把这件事告诉周王室和诸侯们,晋国太子申生畏罪自杀。鲁国就在不久后接到晋国的通告。甚至连刚刚嫁到秦国的伯姬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左传》)
于是,姬诡诸以此为借口,讨伐逃跑的重耳和夷吾,驱逐除了奚齐之外的晋国所有公子(卓子尚未出生)。
姬诡诸在神明面前发下誓言:晋国将永远不会收留储君之外的诸公子。晋国以后大部分时间遵从了他的盟誓,从此“晋国无公族”的政治格局形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