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会生气之一孔子心目中的周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在庭院中使用八佾舞说:“这等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佾”是指歌舞的队列,八人一行叫一佾。周礼天子祭祀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作为大夫的季氏,不奉周礼,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在当时,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僭越。

孔子崇尚周礼,认为西周的礼制是最完美的,因此他崇拜和赞美周礼,并得出了“吾从周”的结论。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提出“克己复礼”主张,认为只有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社会就会归于和谐。季氏不奉周礼,八佾舞于庭,于是孔子会生气,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批判。

当然,对问题的认识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当时,不少人力挺孔子,但是,在恢复周礼这一点,许多人并不赞同,如齐国宰相晏子,就对齐桓公说,周王室衰微以来,繁复的周礼已经被淘汰多年,今天孔子又主张恢复这些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等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最终,齐桓公采纳了晏子的意见。可见,孔子的学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也是时代使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法律规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治理方式,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就要跟着往前走。时至今日,对于八佾舞于庭,大家会觉得,这还能叫个事。别说是八佾舞,就是一百人,甚至上千人共舞,哪又怎样?不说别的,就说八佾舞,很多地方每年举行“祭孔大典”时,其所敬献的祭舞,就是八佾之舞。如圣人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