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无物不关情,北斗星高日月明。四海重来人不识,八荒交辟地无疆。关河自古关河险,天下谁人不帝京。天子圣明开建极,此中一气自长生。
中华,幅员辽阔,朝代更替,战火纷飞,许多地方都是改朝换代数次,不过千年如一日,山河依旧,屹立在东方。
比如《三国》里,把“常山”改成“石家庄”;在《唐诗》的《兰陵好酒郁金香》中,兰陵改为枣庄、琅琊改为临沂、汝南改为驻马店。
如此一来,史书上记载的地方,就只剩下了文字,没有了历史的厚重,也没有了古老的气息。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着,除了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换名字的地方外,也有许多古老的地名,如幽州,其确切位置已被遗忘在历史地图上。幽州在哪里?它的历史是怎样的?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书,幽州在历史上代表着一个又一个的地域,下面就让我们顺着时间线,看一看它所处的地域,这样才能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幽”,顾名思义,就是指幽冥之地,按照古代的阴阳五行,北方属水,属阴,所以幽州虽然在历史上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在北方的。
上古之人认为“天圆地方”,最初是用“方圆”这个词来表示疆域的界限,相传大禹治水之时,以山川、湖泊、海洋为依据,划分出了九州大陆,以水为界,分清了各地域的地理概况。
古人常说的“九州方圆”,指的就是“中国的这一片土地”。
九州之分,是为了显示华夏的辽阔,物产丰富,历史上一直沿用着这个分水岭。
《周礼·夏官·职方氏》:“幽州在东北,名为‘幽州’。其山镇名为医无闾,其沼泽名为养鱼,其河流名为河流,其水浸之时。”
这是我国古代典籍里最早关于幽州最早的记录。后来在我国第一部辞典《尔雅》又把九州划分为:“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幽州指的是今辽宁的医巫闾山至今的山东莱阳市的东部地区。自秦至汉初,实行郡县制以来,“州”已被废除。
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中央才恢复了先秦典籍中记载的一些州的名称,增加到了13个州,每州都有一个刺史衙门。
此时的州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地区划分,而是作为皇帝加强地方监察和治理的一个地区单位。
“幽州”指的是河北省,从中部到山东省,从马颊河到马颊河,从北部到内蒙古自治区,从赤峰市到敖汉旗,从西部到河北省,从万全,从涿鹿,从易县,从东部到辽宁省,从吉林省,从朝鲜半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在相互争夺中,“幽州”的管辖范围逐渐缩小,主要是指河北省怀来县官厅镇所辖的“幽州”地区,即“怀来县”和“北京门头沟”的交界处。从隋大业到唐武德初,恢复了郡县制,原幽州及周边地区被改称为涿郡。
唐朝武德元年,改复州为“刺史”,各州以都督为尊,以郡守为尊,以郡为尊。当时幽州下辖十五郡,蓟县(不是现在的天津,而是现在的北京市西南城区)就是它的首府。
唐代的幽州核心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和天津,以及山西省的东北,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部。它东面是大海,北面是沙漠,西面是太行山,南面是平原,方圆两千多里,是大唐帝国最北边的几个藩镇之一。
五代十国时代,著名的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当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都被契丹占据了,中原北方的大门也被牢牢地守住了。
宋朝历代皇帝,都没能看到幽云十六州收复的那一天,后来元朝进入中原,实行了行省制度,幽州这个名字,也就不复存在了。
一直到年朱元璋下令徐达和常遇春带兵讨伐元朝,才使失守四百五十五年之久的幽云十六州重归中原。
朱棣登基后,将都城定在了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以后人把明朝称为“守土之国”,大明是数千年来,第一个将都城建在北京的朝代。
在那个时候,黄河流域才是发展的中心,而北边和南边却是一片贫瘠之地,虽然幽州距离北边很近,但那一个朝代的皇帝,也不会把幽州拱手相让。
幽州是中原的门户,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幽州虽然不大,但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
明清二朝把北京称北平,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叫北京。另外北京地理优势明显,其次,北京扼守东北入中原咽喉,进可攻退可守,南下可直奔中原,东进可入关,背面群山环抱,俯瞰华北。另外,北京虽然离海不远,但他毕竟不靠海,风险可控,而且北京面对的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渤海,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犹如两颗尖牙,扼守渤海通道。
正是:中原望重九州重,天下归人尽首丘。北地兵连千里去南邦国辟四方游。城台日夜移星斗,钟鼓风烟上帝州。自是中原无险阻,太平无事日悠悠。吴蜀之交有荆襄,魏吴西顾扼其冲。上通江汉下控岭,左挟燕秦右控荆。两京回首山川异,千里分明水陆同。惟有王城天下险,故应神武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