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戴孝是啥讲

在农村的葬礼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许多人披麻戴孝。很多人知道这样做,但是不知道披麻戴孝是为什么,到底从何而来?披麻戴孝其实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周朝制定周礼开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已经规定生有养,死有葬是我们孝道文化的精神核心。在中国古人看来,不仅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更要在死后为父母办理好丧事,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孝顺的子女。那农村之中的披麻戴孝到底有什么具体的讲究来自于哪里呢?披麻戴孝的历史本源在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中的《中庸》中就曾经写道,把父母的身后事按照生前来办理。把一个家庭之中的出生和死亡同等对待,是孝顺父母的最高标准。而我们国家的丧礼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则是产生在遥远的周朝。周朝的周公旦和一些文武大臣制定了属于周朝的周礼,后来在春秋时代,经过孔子孟子的复兴运动成为了中华丧葬文化的基石。披麻戴孝,据说最早的历史起源是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类智慧以及脑力都没有现代人发达。就连身体上的器官也没有进化成现在人的样子。还保留着猿猴时代的尾巴,人到老了快要死亡的时候,尾巴就会变得萎缩无力。而子女知道他大限快到的时候就将他吃掉,这是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这种习俗一直到后面很久,当一个老人快去世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人类的奇耻大辱,觉得不能因此而废掉了人类的亲情血缘。便决定一个人死在外面,后来他的子女拿着麻袋到处找他,在风雨交加的时候,这个麻袋成为了子女睡觉下面垫的被褥。后面终于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死掉,身体发臭,子女就随手用身边的麻袋把老人盖住。当然这只是一个历史传说,原始社会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故事,其实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最正规的历史来源还是源于儒家的先祖孔子。据说孔子他的母亲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可是孔子还是在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儒家学说。有一天,有人跟孔子说她的母亲快要去世的消息,孔子着急的就随便抓了一块白布做头巾,套了一件白袍,然后就往家里跑,到举行葬礼的时候,孔子已经哭的不行了。后面大家都觉得孔子这种行为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悼,因为白颜色本来就给人一种肃杀和霜降的氛围。从当时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来看,也是普通百姓能够用得起最简单,最实用的实际物品。如果一个人死掉丧礼大操大办,用丝绸或者布帛的话,那将会产生很大的浪费,所以披麻戴孝成为后世传统丧葬礼仪上的必备用品实际上是现实的需要。披麻戴孝的具体讲究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从春秋时代孔子发明开始流传到现在已经近年的时间,中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与进步。披麻戴孝也不再是孔子当年简简单单地扯一根白布和麻布披在身上。而是有专门的以礼仪形式进行规定。像农村之中,一个老人去世,他的子女和孙子一辈的人披麻戴孝,是最基本的规定。这些人在丧葬形式上被称作孝子孝女,他们的腰间必须捆着自己手搓的麻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孝子,他还要用手拿着孝杖。孝女孝子必须在丧葬礼仪上哭得很伤心,也表示对逝去老人的不舍,还要有专门的人去搀扶,叫他们不要过分的哀伤。向孝子孝孙他们的鞋不能完全穿好,必须半只脚进去半只脚出来,这就表示他们因为过度哀伤而失去了对生活的安排。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孝道到清朝中期以后,这些习惯习俗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变得渐渐式微起来,在各个大城市之中,越来越不重视。但是在中国的农村之中,却依然把这些古代丧葬礼仪习俗传承的很好。我们平时生活在农村之中,会看不出来哪些人,哪些事情是需要怎么去做的。但真正涉及到一个村庄或者乡镇,他们是否具有营聚力和团结力,就能够从红白喜事这些事情上面看出来。一个家庭也是一样,当发生喜事或者丧事的时候,如何组织人去做,哪些人做哪些事情,上面的人能否管好整个流程,都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未来兴衰。所以说传统的丧事礼仪并不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习俗,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过去的一个缅怀。在现代中国传统孝道和文化越来越微弱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身体力行,把这些习俗在自己身上实践。坚守那份来自本心的孝道,而不是在老人死后感叹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