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之钱德洪录09

北京重点皮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611/9052158.html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传习录》之《钱德洪录》09

[原文]

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译文]

有人问:“良知仿佛太阳,私欲仿佛浮云。浮云虽能遮挡太阳,然而也是天上的气应该有的,私欲也是人心中应该有的吗?”

先生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称七情,七情都是人心应该有的,但是需要将良知理解清楚。例如阳光,它不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处。天空即便布满云雾,只要太虚中还能分辨颜色和形式,均为阳光不灭处。不能仅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求天不产生云。七情顺其自然地流露,都是良知在起作用,善恶不能用它来区分。但是又不能太执著。执著,七情都称为欲,都是遮蔽良知的。当然,稍有执著,良知就会发觉。发觉了就会克除遮蔽,恢复本体了。能在此处识得破,看得清,才是简易透彻之功夫。”

[原文]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困知勉行的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译文]

有人问:“圣人的生知安行是自然就能如此的,这是否还需要其他的功夫?”

先生说:“知行俩字就是功夫,唯有浅深易难的差别。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的。例如,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只是依从良知切实地去尽孝道;学知利行的人只是时刻省察,努力依从良知去尽孝道;至于困知勉行的人,受的遮蔽太多,即便想依从良知去尽孝道,又会被私欲阻隔,因此不能尽孝道。这就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依从良知去尽孝道。虽然圣人是生知安行的,但他的心里不敢自以为是,所以他宁肯做困知勉行人所做的功夫。然而,困知勉行的人则想做生知安行的事,这能行吗?”

[原文]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tuàn),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译文]

有人问:“先生曾主张乐是心的本体,当碰到重大变故而痛哭时,不知这个乐还是否存在?”

先生说:“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心的本体并没有因为痛哭而有所改变。”

有人问:“良知只有一个。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孔夫子作《周易》,为何他们所认识的理各有差别呢?”

先生说:“圣人怎会呆板地死守旧模式呢?同出于良知才是重要的,说法有所不同又能妨碍什么呢?例如满园的青竹,只要枝节相差不多,也就是大同了。若非要每株竹子的每一枝节高低大小都相等,就不能体现造化的妙手了。你们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相同,其他地方不同无关紧要。你们若不肯用功,就好比竹笋还未生长,又到什么地方去谈论竹子的枝节呢?”

往期推荐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1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2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3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4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5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6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7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8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09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1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1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2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1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2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3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4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5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6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7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8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09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0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1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2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3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4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5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16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1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2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3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4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5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6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7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8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09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10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11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12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13

王阳明《传习录》之《薛侃录》1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5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6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7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8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09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10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1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1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1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周道通书》0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周道通书》0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周道通书》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周道通书》0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5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6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7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8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陆原静书》09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欧阳崇一》0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欧阳崇一》0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欧阳崇一》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欧阳崇一》0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罗整庵少宰书》0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罗整庵少宰书》0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罗整庵少宰书》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罗整庵少宰书》0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1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2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3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4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5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6

王阳明《传习录》之《答聂文蔚》07

王阳明《传习录》之《训蒙大意示教读》

王阳明《传习录》之《教约》

王阳明《传习录》之《陈九川录》01

王阳明《传习录》之《陈九川录》02

王阳明《传习录》之《陈九川录》03

王阳明《传习录》之《陈九川录》04

王阳明《传习录》之《陈九川录》05

王阳明《传习录》之《陈九川录》06

王阳明《传习录》之《黄直录》01

王阳明《传习录》之《黄直录》02

王阳明《传习录》之《黄直录》04

王阳明《传习录》之《黄直录》05

温馨提示:《古诗词文欣赏》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