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舞蹈学院贾东霖博士主持的广东省科技厅年项目《中国舞蹈创编与表演海外(境外)名师交流计划》项目第六场顺利开展,本场由王广生教授为舞院学子带来《解读历史文化中的礼容舞》,舞蹈学院贾东霖博士主持,准研究生陈颢文协同助理。
年中国文化学院舞蹈科(现中国文化大学舞蹈学系)奉台湾教育部门命令组成舞蹈团参加“墨西哥奥林匹克运动会”,由李天民教授担任总编导。此次前去展演的舞蹈风格分为“古典仪式性乐舞”“观赏性乐舞”“民俗性舞蹈”三类。这三类乐舞作品以中国国土幅员为其空间,中国悠久历史为其时间,以乐、舞、裳为其内容,三者相互交织展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时间的纵轴设计上有贯穿古今的历史线索,包含中华历代乐、舞、裳。在空间横轴面上有多元的各民族舞蹈百花齐放。《礼容舞》就是在此次展演中,由李天民教授编创的仿古乐舞之一。该作品以明朝朱载堉的《人舞》舞谱为依据整理改编,名为《礼容舞》;杨秉忠教授参考古代雅乐曲式谱曲。其舞式(舞蹈内容)为“恻隐之仁、羞恶之义、笃实之信、是非之智、谦让之礼;以及尊敬于君、亲爱于父、和顺于夫”八式,表现五常三纲的精神。
《礼容舞》历史渊源与考据。《人舞》出自《周礼》,源自《咸池乐》。《乐律全书》记载:人舞者咸池派也。咸者皆也,池者施也。帝轩、帝尧功德舞所不失汤汤,民无能名,故咸池舞无所取象,但象垂衣拱手而已。《礼容乐》出自《周礼》。汉书二十二说:高祖六年作《礼容乐》。而《礼容》者主出《文始》,《文始乐》本舜乐也,即《大韶乐》。至于为何改名,《宋书十九》记载:汉高祖改《韶》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礼容舞》出自《文始乐》,《文始乐》又出自《大韶》,《大韶》对应的小舞是《皇舞》,而非《人舞》。李天民教授的《礼容舞》由此便与秦汉前《礼容舞》记载的出处不相一致。那为何不直接称其《人舞》而要取名《礼容舞》?由此可见“礼容”即是人的性情在行礼时的表现,李天民教授以明朝朱载堉的《人舞》舞谱为依据所命名的《礼容舞》,与商周时期或汉高祖的《礼容》在执行“礼”的内涵上面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所谓的正统与否的疑虑。对此,王广生教授亲自登门拜访李天民教授的爱人余国芳教授求证此问题。
在服饰的考据上,王广生教授指出,服饰色彩的选择基于商周、春秋、秦代所崇尚的黑白二色为主。而黑、白二色渗透与中国哲学、宗教、民俗、民间信仰等传统文化各领域。历朝历代崇尚的颜色各有不同,如商代崇尚白色;秦代崇尚黑色;古时更是用颜色来“明贵贱、辨等级”。而在中国本土的崇尚黑白两色的道教中,则用黑色和白色组成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太极图”,广传于世。
探究秦汉以前礼、乐、舞之关系。礼乐最早起源于原始的祭祀仪式;原始部落将生活中的信仰行为,逐步规范成为了礼乐的最初形态。周代周公“制礼作乐”开创礼乐之邦的先河,广采各地遗存的乐舞,经过整理、改编,并按当时的阶级制度,制作新的礼仪形式舞蹈。此外,如《乐书》记载: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说明乐自心出,所以它的特征为静;礼自外加于人身,所以注重形式、外表。这种形式、外表也就包含了肢体动作及形式意象,如《六小舞》之一的《人舞》动作,即表现五常三纲(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妇)的精神。
文献史料解读、图像解读。朱载堉《小舞乡乐舞谱》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音律于舞蹈当中包含天地阴阳之气象,体验宇宙季节之玄机,最终简易舒缓,合于自然律动的和谐形式。学舞口诀如下:
(舞谱考据)
(服饰考据,左“汉”,中“唐”,右“明”)
王广生教授总结道:“很多人觉得做舞蹈就要做新的,做那些硬邦邦的舞蹈干嘛?但是问题就在于说,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文化是不是应该要有所了解。在我们身体里面、血脉里面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为什么与其他人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传统,所以我们在透过史料对古代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来做一个回顾,在观看传统舞蹈的形态所呈现的一个舞蹈的本质,它的形式,它的功能,还有它的情感,以及对人文精神和对意向的重视,表现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风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当非常为之骄傲的部分。那么,做仿古乐舞的目的便在于从古探今,使舞蹈能够继往开来,并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可能。
结语:历史、文化、舞蹈。“历史”是以文字记录人类文化的变迁;“文化”是人类为了顺应自然与人文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而“舞蹈”是透过主观直觉与逻辑思维的呈现表露出编舞者心灵的一种创造活动。文化与舞蹈均以人为本体,文化因人而存在变迁,舞蹈因文化而有不同的样貌。所以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下,不同地区的种族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与环境,各自发展出不同样貌的文化,进而形成了拥有各自特色的舞蹈。
最后,王广生教授叮嘱道:“我们在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应当秉持传统精神和当今时代背景脉络、生活方式,以及现代心灵意识、审美观、价值观等,由此寻求舞蹈的着力点与平衡点。唯有兼顾传统与创新,才不至于迷失在当今资讯快速发展和过度强调西方人文精神特质的趋势之下。创作者不是在历史的轨迹上复制一个过去,而是在一种时光变迁下参与性的同在,是创作者对当下处境的融合诠释与再现。来自传统的创新,承袭传统带来的历史意义,活化传统的内涵,为传统注入新意象,即便是变动中的传承亦能历久弥新延绵不绝。
贾东霖老师总结道:“感谢广生老师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讲座。感谢广生老师特别为“中国舞蹈创编与表演”这个课题带来这么好的研究成果。
第一,从舞蹈史学学习和研究的角度看,我们身在大陆会较少机会直接接触和观摩到中国的雅乐舞体系了。我们很开心看到在我们台湾还能看到有这样的表演和研究在进行。第二,从创作和研究的角度看,各位编导系的同学尤其是研究生同学,应该注意到李天民教授在创作《礼容舞》时的案头作业功夫做的有多足,应该注意到王广生教授在历史文献资料中的功夫有多深。从《周礼》《乐书》《吕氏春秋》《汉书》,到明代朱载堉的《小舞乡乐舞谱》,我们可以一步步耙梳舞蹈作品的历史文脉,去追溯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在这个历史脉络中,关于“三纲五常”,关于礼乐文化、服饰色彩文化等人文内涵。这是我们的同学必须学会的功课。最后,再次感谢亲爱的广生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丰富的一节课,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遇。
王广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台湾艺术大学舞蹈学系原系主任。先后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美国圣路易芳邦大学(FontbonneUniversity)、中国香港珠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BostonConservatory)交换教授。担任中国台湾“文艺奖”舞蹈类评审主席、中国台湾舞蹈比赛评审主席、中国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评审委员、中国台湾“金钟奖”评审委员、中国台湾教育部门公费留学考试委员、中国台湾文化部门艺术类咨询委员等。
编导舞作曾荣获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比赛金奖、法国第戎国际舞蹈比赛铜奖、南非共和国国际舞蹈比赛银奖、波兰国际民俗舞蹈比赛银奖及最佳艺术指导奖等。代表作有《剑舞芻论》《中国古典舞蹈艺术》《中国古代舞蹈形式与精神探索》《老子自然和谐思想与舞蹈内在精神及形式》《从先秦诸子论乐舞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对古乐舞的影响》《析论飞天、胡旋、胡腾之舞蹈形式及其影响》《乡土舞蹈——中原舞蹈的趋向》《台湾山地十族舞蹈步法研究》《中华民国史文化志——第九章:舞蹈》《原始舞蹈的失落》《西洋舞蹈源流的探索》《揭开天鹅湖的面纱》《上帝子民之舞》《古希腊神话、哲学、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等。
编辑
林泳欣
审核
贾东霖王薪博
审核发布
胡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