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夏至记忆/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了白昼最长的一天。正午时分,在上海天文馆内,太阳透过球幕影院周围的环形天窗,在地面上投射出完美的光环,我们和屏幕前的观众一起见证了这个只有在夏至这天才能看到的景象。
错过了直播也没有关系,您可以在视频号上收看回放《夏至约晖——大自然光影魔术再现》,回顾这激动人心的瞬间。
年6月21日11:54,上海天文馆球幕影院外的光影
图/上海天文馆张瑶
于古人而言,夏至是重要的节日之一,甚至关乎祭祀这样的大事。《周礼·春官宗伯》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人们通过祭祀来祈福禳祸。
按照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的说法,元丰年间(-)的官吏还能在夏至收获三天的假日。事实上,宋代,或者古代更长的时期段里,夏至日都是正儿八经的节日。民间有相应的节俗,如吃面、吃饼等。
法藏敦煌遗书P.《卢相公咏廿四气诗》(局部)
图/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咏夏至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夏至日或二至二分日是如何被先民们感知的呢?没错,太阳!还是那个太阳。阳光之下,光影的变化是太阳视运动最显性的信号之一。在文字尚未成熟的年代,这个秘密也许以另外一些形式标记,如建筑。
在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用石块堆积起来的“积石冢”附近,发现了距今年的、同样以碎石块堆砌而成的圆形祭坛。由内而外环绕的三个同心圆圈,依次代表了夏至、春分或秋分、冬至的太阳运行轨迹。不仅与后世依据盖天说宇宙模型绘制的“七衡六间图”有几分相似,还与天坛圜丘“撞了脸”。
牛河梁遗址三环石坛
图/纪录片《中国通史》
如果说,三环石坛对二至二分及太阳运行规律的理解,偏于理论与抽象,那么,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观象台表达更为直接。
山西襄汾陶寺观象台遗址
图/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网
13根夯土柱围成了特殊的扇形建筑群。站在特定的观测点,配合着建筑背后的山峰,观测者可以看到不同时辰、不同时节,太阳在柱子之间的跳动。当太阳从北坡的山凹爬上来,阳光透过第12个缝隙的时候,夏至日到了。
复原陶寺观象台观测日出示意图
图/武家璧《陶寺观象台与文明起源》
许多学者推测陶寺城址为帝尧的都城。其后《尚书·尧典》所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可能就与这座古老的观象台有关。尽管四千多年前,尚未有成熟的文字可以将这个遥远时代的故事记录下来,观象台的地面建筑也在时光流逝中毁坏。但是年,从观象台附近的一座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一件漆木杆,替我们保留了先民们“认真”观测太阳光影变化的吉光片羽。
漆木杆残存部分的红、绿、黑三色髹漆,按一定规律相间分布,像不像测量用的刻度尺?有学者推测,它的功用近似于“圭尺”,与身旁一起出土玉琮“游标”、玉戚“景符”与“垂悬”配套使用,可判断二至二分等节气的影长。
陶寺IIM22:43漆杆考古绘图
图/中国考古网
从单纯的标记日出或日落的位置,或利用其他天然标志物追踪天体运动,到注意影子的方位与长度变化,我们看到了先民们对观测质量逐渐增高的追求,观测仪器的创制更是一种进步。
人类最初认识的影子,其实是人自己的影子。夸父追逐“日景”的说法,传统表的八尺高度,或都与以人身测影的习俗有关。为了提高观测精度,一种叫“髀”的原始的表出现了。
《夏至致日图》圭表测影的场景
图/《钦定书经图说》清光绪三十一年内府刊本
而“文献们”更熟悉的“土圭之法”,可追溯至《周礼·考工记》:“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使用“土圭”这种标有刻度的特制量尺,以阳光打在地上的影子方位、长度为参考,操作简便。后来,它又与直立在平地上的表杆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圭表”。
年,江苏仪征东汉墓葬出土了一种新型样式的圭表。它由青铜浇铸而成,表与圭的交会之处,以枢轴连接,可随时打开、回收,方便携带。别看它的外型“迷你”,不及当时用于天文测量的“标准”圭表尺寸的十分之一,测量精度却不低,还可用于计时;也是现存最早的圭表实物之一。
江苏仪征出土的东汉铜圭表
图/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