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私学的开创者。他一生诲人无数,其中博学多才者就有七十二人。但是,就在这七十二人当中,曾经有一个人,十分的不被孔子看好,甚至多次惹来孔老夫子的指责和破口大骂。这个人是谁呢,一向注重礼节的孔老夫子又为何对他破口大骂呢?
宰予(前—前),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曾经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又多次受孔子派遣,出使到齐国和楚国。
看到上面这段人物介绍,大家心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说的那个惹孔夫子生气的主人公,大概就是他吧?
没错,就是他!
(图)宰予(前-前),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之所以能够入选“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这些精英阶层,是有他的原因的。宰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尤其以能言善辩(利口辩辞)而著称。而且,他敢于质疑孔老夫子的言论,是孔门弟子中除子路之外,又一个敢于从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除此之外,他还善于提问,给孔夫子出难题。
然而,他第一次惹孔老师生气就是因为他的“利口辩辞”。
早在孔子出生之前,整个大周朝都在流行着一种礼节——那就是父母死后,子女都要为之守孝三年,也就是所谓的“三年之丧”。
但是在当时那种礼坏乐崩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人对此都提出了质疑。大家质疑的并不是这个孝应不应该守,而是守孝之外众多的繁文缛节:比如,三年之内不准外出,不准吃好的穿好的,不准弹奏奏音乐,听音乐也不行,见了外人不准行礼;不准······如有违犯,便是不孝!
孔子是谁啊,那可是倾其一生维护“周礼”的人啊!所以,孔子从内心深处对这些提出质疑的人感到厌恶。父母生养我们是那么的不容易,我们为他们受着点拘束又有何妨,况且这些礼节对自身又没有什么伤害。父母离我们远去,你们有心情享受生活么、好意思享受生活么?
(图)孔子(公元前年9月28日―公元前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但令孔子他老人家没有想到的是,别人说说也就算了。可不久后,宰予却为此事而专门“请教”了一下自己。
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所包含的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大潮了。再说了,三年得时间那么长,一个人成天宅在家不能工作和外出(最早的宅男宅女),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与生命;见人不行礼,一些重要的礼节必然渐渐就被淡忘了;三年之内不准吃好的,如果三年之内有好友来访,我若杀只鸡来招待他,那么吃饭的时候,朋友一个人吃,而我们全家人都只有看着的份。
因此,宰予最后对孔子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可改为“一年之丧”,其中的繁文缛节,也大可不要,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孝意即可。
其实,宰予的想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意思到了即可,没有必要墨守成规。但是,让宰予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话刚刚出口,就被孔子反问到:“如果你的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你便喝酒吃肉穿锦衣,你能心安吗?”
宰予的回答差点儿让孔子给气晕过去——只见宰予竟然坦荡地回答,表示自己非常的心安啊。
孔子当时给气的啊,耳朵都红了。
只见他扭头大声连说了三个好,既然你小子觉得心安理得,那你小子就去做好了!同时大声说道,只要是君子,在这三年之内,都不吃好的、穿好的,不听乐曲!”
宰予见老师真生气了,就主动退了出去。
此时,孔子的怒气依旧未消,他摇头叹气地表达了自己对宰予的失望——“这个宰予啊,真是太没有人情味了,太不仁了!”
大家知道,孔夫子可是一辈子都在倡导一个“仁”字。他现在给宰予一个“不仁”结论,也就是表示了对宰予的极度失望。
后来有一天(很有可能是夏天),宰予中午吃完午饭有点犯困,就回宿舍小睡了一会儿。但就是这一小会儿,给孔夫子当场逮了个正着。
孔子见状,扭头就走,一边走还一边骂出来那句流传千古的‘绝骂’。骂宰予是腐烂的木头,永远都不可能雕刻成精美的器物,是用粪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在孔子看来,对于宰予这个弟子,责备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以至于后来宰予在问他有关三皇五帝道德的问题时,他竟然用藐视的语气和眼神告诉宰予,这不是他配问的问题么。
至于此时,孔子对宰予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对其已经不抱有任何的期望了!
其实,作为年轻人,宰予的想法是很符合潮流的,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但他偏偏拜了终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孔夫子为师,两人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与看法必然会发生矛盾,这一矛盾有时会超越出了狭义的‘代沟’,上升到了意识——即保守与革新。但归根结底,宰予毕竟是孔子的弟子,其主流思想还是在遵循着儒家思想。
原标题:最让孔子失望的弟子是谁?
*作者:刘宴斌,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青年文史研究者,搜狐自媒体,网易自媒体,新浪和凤凰网知名文史博主。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