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酒的历史,它曾是最早的宫廷御酒,还

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

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贤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酒。山西汾酒,中国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汾酒产于汾阳(古称汾州)汾酒厂,南北朝时期称为“汾清酒”,清朝时以汾酒闻名于世。汾酒厂由宝泉益(后易名为义泉涌)、崇盛永和德厚三家酒坊合并为而来,年建成,以后逐年扩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白酒厂之一。

外观

汾酒于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甲等大奖章,自此扬名国内外,成为著名酒品之一,随着历史变迁,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外观。

汾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年秋,由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组织的晋中考古队在山西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山西杏花村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型独特的小口尖底瓶,经过专家论证,这是人类最早的水器和酒器。

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说明中国早在年前就已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为中华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同时也印证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实实在在是年传承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白酒文化,改写了中国酒史乃至世界酒史。

公元年,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劝侄儿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饮汾清两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此事记载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可见在距今前的南北朝时候,“杏花村”汾酒早已成为宫廷御酒,应该说:“北齐宫廷酒,今日杏花村”。这是杏花村汾酒可靠的第一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唐代“杏花村”汾酒又迎来高峰,这时杏花村酿酒作坊达70多家,出现了“长街恰逢登瀛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盛况。杜甫来此畅饮,李白前来“醉校古碑”写下:“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的诗句。唐代以前的酒是“浊酒”,“杏花村”汾酒于唐代在北齐汾清酒的基础上酿出了中国酿酒史上第一家“蒸馏白酒”成为“汾洲贡酒”,今天应该说“唐时宫廷酒,今日杏花村”。

工艺

酿造汾酒是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杏花村酒,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酿酒师傅的悟性在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现代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酿造酿造工艺不断完善。《齐民要术》中对汾清酒(也即“河东神曲酒”)的生产工艺作了如下所示:

曲水粱米

↓ ↓

挫曲(破碎) 淘洗

↓ ↓

晒干蒸煮

↓ ↓

浸曲热水浸沃米饭

↓ ↓

蒸煮

↓ ↓

过滤取曲液摊饭,冷却

混合发酵

追加投料(6—9次)

酒《周礼》上记载了酿酒六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一九三二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

古诗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天途经汾阳寻踪唐代功臣郭子仪故居时,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杏花村就成为美酒产地的代名词。诗以酒传名,人们以杏花村汾酒之名记住了《清明》诗,酒以诗飘香,人们以《清明》诗闻到了汾酒飘香。

杜牧对杏花村汾酒的赞歌成了汾酒魂,更是杏花村汾酒在中外历史上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名扬天下的第二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她是中华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中国酒文化的摇篮,名符其实的“千年佳酿”。

年底,历时近10个月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落下帷幕。年秋,所有展品和参会人员回到上海。此次参展,中国特产种类之丰富、品质之优良、工艺之精湛、价格之低廉都引起轰动,以至于外国人评价中国为“东方最富之国”,“东方大梦初醒,前途无量之国”。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