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祭祀对古代政权的重要性是与战争并列的,从先秦时代具有浓厚巫术氛围的祭祀开始,一直到汉唐对孔夫子的祭拜,古人这种通过繁复仪式表达对精神力量的崇拜,从祭拜中乞求精神力量服务于自己具体事情的行为,便被称为祭祀。
祭祀是古代族群间情感认同,表达共性感情的重要途径,也逐渐被赋予各种各样神圣的色彩。祭祀是展现精神力量的仪式,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更是被赋予了王朝守护,族群庇佑重任的精神图腾仪式。
人是物质的动物,更是精神的承载者,祭祀从神秘学的角度大大的提高了族群的凝聚力,大大的巩固了一个共同文化圈子。从这一角度来讲,它是王朝存在的脊梁骨,其重要意义甚至超过了决定王朝存亡的战争。
一.先秦具有浓厚神秘主义特色的祭祀
1.祭祀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祭天,祭地,祭祖从夏商周时期起就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没有之一,在约束力,道德基础薄弱的奴隶制社会中,对未知力量国家层面的崇敬,是整合民族国家力量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彰显统治者合法性的重要门路。
对自然力量,雷电,雨雾,火甚至地震的不了解,让古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从玛雅文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大量的祭祀的意义都在于统治者和自然力量的沟通,或者说统治者希望自己的臣民相信自己具有和自然力量沟通的能力,大量包括人类本身的祭品表达了对祭祀的重视。
日食,月食后古人的恐惧,都通过祭品越来越丰厚的祭祀体现了出来,具体到中国,各地都出现了风格和祭祀对象不同的祭祀文化,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是这一时期祭祀的主流。
2.周礼对祭祀的严格要求
武王伐纣后周朝建立,相比于夏商的原始,周礼在祭祀方面严格的规定让祭祀活动突破了基本的自然崇拜的范畴。对宗庙的祭祀,对天的祭祀,对社稷的祭祀让周礼中的祭祀国家层面的意味更加的浓厚了,最好的青铜器作为祭祀用品,又叫做礼器,各种各样被严格规定的祭品和礼器一起成为了祭祀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
装酒的,肉的,果品的祭器完全不相同,显示了祭祀仪式本身的繁琐复杂。国君作为主祭者存在,和祭祀仪式中人们站立的位置,充当的角色和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高度吻合,等级制度在祭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周礼的祭祀程序后来成为华夏文明王朝标准的祭祀流程,影响力悠远长久。
二.祭祀文化之发展,儒教对祭祀之影响
1.封禅大肆发展
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为了显示执政的神圣意义,汉代的祭祀愈加的复杂了,他在周代祭祀礼仪,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大量显示皇帝威严的祭祀程序。
武帝在泰山的封禅就是显示统治来自于天命的重要祭祀行为,他是周礼外祭祀内容的帝王补充,礼仪的流程和内容都是武帝亲自敲定的,对于汉王朝来说,封禅的意义重大,武帝本人笃信鬼神,儒家又在他的王朝兴盛,封禅对于整个汉王朝的正统性的意义重大,他从礼仪方面给后世王朝一个鲜活的样本。
将自己的功绩上告于天,求乞国泰民安,七次封禅是汉代祭祀文化的顶点,是祭祀和皇帝权威,封建王朝正统性的融合,他也成为了后世统治者效仿的最重要祭祀之一。
2.郊祀和祭灶,祭社稷
郊祀为刘邦所创,沿袭秦朝的惯例,在各个不同的地点祭拜五帝,文武百官簇拥的郊祀具有重要的意义,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皇帝代表王朝向天神祈福,这以后也成为了各朝的惯例。
繁琐的仪式和各异的贡品,将郊祀的重要性充分的显示了出来,他是古代王朝最重要的日常祭祀礼仪,历朝历代都异常重视。祭社稷也是汉代沿袭秦制的重要祭祀礼仪,社稷,社稷,对土神和谷神的统称,在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是和斯巴达三百勇士里的波斯使者的水和土一样,国家的象征,对社稷的祭祀是对国家根本的敬畏,是农业本位社会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
祭灶则是对火和食物的崇拜,春秋时期起民间就盛行祭灶的礼仪,作为最接地气的神灵,灶神管理着百姓的食品来源,填饱肚子从很久远的时代起就是人们最基本的愿望了,对灶神的祭拜是百姓理所当然的行为自然不难理解了。
3.王莽对祭祀繁荣之贡献
王莽作为西汉当时最大的,名声最响的知识份子,对最为考究的国家礼仪行为,祭祀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他将儒士的地位提高到了祭祀的具体执行者,将神秘主义色彩过浓的方士道士从祭祀礼仪中赶了出去,从而从精神层面大大的加强了儒家的影响力。
同时和秦始皇规范度量衡等一样,王莽规范了祭祀礼仪的程序,将武帝过分私人化影响祭祀程序的因素从日后的祭祀礼仪中排除了出去。
他也是儒家完全掌控祭祀这项国家行为的举措,国家祭祀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清洁的祭祀,过分的神秘主义成分被慢慢的剔除,换成了儒家的那一套理论,他是儒教和祭祀文化的融合,王莽的原始仪将繁琐的祭祀纳入了儒生管理的轨道,在我国祭祀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莽的步子太大了,最终他倒台前的哭天仪式就是西汉祭祀仪式的高潮,数万人在南郊的嚎啕大哭没有能够阻止东汉的建立,王莽的哭天成为了著名的祭祀闹剧之一。
三.祭祀成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1.祭祀推进汉化过程
祭祀作为民族意义浓厚的礼仪,具有神圣性和排他性,晋末后开始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登上华夏的舞台,祭祀作为具有民族认同感的仪式,成为了需要汉化的异族最先改变的目标北魏祭祀礼仪的改变就是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北魏四月的西郊祭天,是具有浓厚鲜卑特色的祭祀仪式,拓跋珪的祭祀仪式开启了北魏统治北中国的历史,他是北魏鲜卑族认同感重要的组成部分。
孝文帝模仿汉制,冬至在南郊祭天取代了四月的西郊祭天,对于王朝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是北魏从国本开始汉化的重要象征。具体到对祭品牛马的宰杀时间,祭祀地点改为洛阳近郊,都是北魏从国家礼仪汉化的象征。
2.祖先崇拜为汉民族基层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祖先崇拜是能和天地,鬼神崇拜相提并论的存在,宗族作为社会组成的基层,祖先是维系宗族存在的精神基础,祖先崇拜祭祀是宗族最为重要的精神活动。“追养继孝,明德厚望。”
作为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先人美德的崇敬和模仿,成为了古人道德建设重要的组成环节,不给祖宗丢脸成为了最朴素的道德诉求,祖先祭祀把同姓的宗族在精神层面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家家户户都有的祠堂更是成为了家族信仰的源泉。
祖先的事迹,门风的培养融合祭祖的仪式,糅合成了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宗族祖先文化,他是中华文化的基层单位,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在南方的很多地区,祠堂和祭祖仍然是家族最重要的集体活动仪式。
3.孔子祭拜为儒家文化之兴盛
古代对天地,神灵,祖先的祭拜是祭祀的主流,随着儒教的兴起,孔子的影响力一步步的变大,帝王通过独特的仪式表达对孔子的祭奠,成为统治者示好儒教,提高官员王朝凝聚力的重要举动。
清末,对孔子的祭拜甚至提高到了祭拜太庙的高度,成为了大祀,繁琐的仪式和规定表现了统治者对于儒家先贤的崇敬,无论是满清还是蒙元,都在隆重的祭祀孔子,在华夏的土地上,儒家先贤仿佛有了神灵一般的地位。
结语:
祭祀是古代王朝最为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活动,它显示了王朝最在意的正统性,对于祭祀礼仪的确立往往需要长达数年的史籍资料整理,以求得和周礼符合,这是一个政权最基本的礼仪。
祭祀对象和地点的轻微改变也都需要长时间的高层讨论,因为这是族群对文化的认同,对现状的估量。
祭祀礼仪的不断改变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照顾各民族民族感情的祭祀礼仪的中和,最终从精神上将这片土地上的子民融合在了一起。祭祀在古人眼中,对于政权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战争,从前文也可知,这一评价自是合乎情理的。
对于天地,神灵的敬畏,祖先和儒家先贤的追忆,是共同民族记忆的基础,祭祀这种神秘色彩甚浓的仪式,本身就是整个古代王朝的精神基础,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法。
根据精神力量对人类的影响可能大于物质因素的考量标准,祭祀这个族群精神的共鸣器,对于王朝的意义大于其他任何因素,是全然经得起历史推敲的。
参考资料:
《周礼译注》
《人与宗教》
《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