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始于南北朝梁,东台对中国礼制的贡献

中国礼制,源远流长,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时代局限性,诸如殷商血祭等,自周以来,中国礼制在古人的改进磨合中,总结摸索出一套外显于形式与规范程序的“礼”,形成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在历史的推动下,构建出今日的“礼仪之邦”。中国礼制,背后的思想仍然影响世界各地,一衣带水的日本,便是其中之一。于我童年时,一部日本动画片《魔神坛斗士》,皆受中国礼制的影响。

首次解密

始于南北朝·梁,东台对中国礼制的贡献及其他!

王舒然

东台建县之前,其最早的官修史志为明·天启《淮南中十志》及清康熙《重修淮南中十场志》,在其《食货考·货之属》记载如下:“盐品以散为上,淮南之盐,熬于盘铁。其形散其色白,至于青黄色之变也,其味咸。至于苦辛,味之杂也。五行水惟潤下作咸。故盐味之厚者,曰鹹鹾。场虽有十,而实产盐以供课者惟五:曰东台、曰河垛、曰富安、曰安丰、曰梁垛。而五场所出,亦略有不同。东河之盐,兼形味色而得其正。富安之盐,文细体重而色微青。安丰之盐,其色青白,日久甜美入口,无卤苦之味,而质較重,故商家多聚焉。独梁垛之盐,味咸而甘,形细而散,色白而光供宗庙、颁百官,惟此为宜,似又非四场所及也。”由此看出,真正能产盐的盐场只有“中五场”,并皆在今江苏省东台市。

文段之中“安丰之盐,其色青白,日久甜美入口,无卤苦之味,而质較重,故商家多聚焉。独梁垛之盐,味咸而甘,形细而散,色白而光供宗庙、颁百官,惟此为宜,似又非四场所及也。”强调了东台地区的盐,甜美而且专供宗庙、百官之用。供即祭祀宗庙,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国事之首。为什么祭祀有这样的首位度。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祭统》作出了解释:“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中国礼仪之邦--礼制的最重要环节。礼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祖先们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仪式。经过尧舜时期制定的礼经过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一千余年的归纳完善。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公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周礼·春官·叙官》:“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

《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对“礼”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这就是古代中国礼制的意义所在。所有体系庞大复杂的礼制当中,“祭祀”礼是最高规格与等级,作为儒家思想礼制的根源的《周礼》,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为首要,是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祭祀宗庙为何会用到“盐”。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这部儒家经典记载古代典章制度对此作出解释,《礼记·曲礼·下》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这段话关于“盐”的意为,凡是祭祀宗庙的典礼,用必须要用咸味深厚的盐种。而用“盐”则起源于西周礼制,《周礼·天官冢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从中又能反馈一个信息,皇家用盐必须用“饴盐”,也就是甘甜口感的咸盐,但此时此地的皇家“饴盐”尚未东台所产,据东汉大儒、经学大师郑玄《周礼注》云:“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唐代经学家贾公彦《周礼义疏》注:“即石盐是也。”戎,是中国古代西部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石盐,即岩盐。《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目前已经公开的历史方志文献对东台地区盐关于国家祭祀、皇家御用的记载却只能追溯到明清时期,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征用东台的盐作为宗庙祭祀或者皇家御用。只有从东台的前身,西汉海陵县入手,自西汉吴王刘濞,定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下辖海陵县,县治驻地:青蒲(援引嘉庆《东台县志·建制沿革》,《晋书·毛璩传》,清·冯道立《淮扬水利全图》,即今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附近)。

据《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毛璩传》记载:“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阕,为谢安卫将军参军,除尚书郎。安复请为参军,转安子琰征虏司马。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寻补镇北将军、谯王恬司马。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人。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转西中郎司马、龙骧将军、谯梁二郡内史。寻代郭铨为建威将军、益州刺史。”。讲得便是中国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年,西晋因“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礼崩乐坏,神州陆沉,中国北部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步入战乱不休,大肆淫掠屠杀汉人的五胡十六国;

中国南部由被迫“衣冠南渡”的汉人在建康(今南京)建立的东晋政权,多次试图北伐中原、收复失土,却因内部矛盾,未有建树,自此南北开始分裂,包括代表当时自西周以来的诸多礼制遭到重创,更不要说来自北方黄河流域产盐地区用来祭祀礼仪的“咸鹾”和皇家御用需要的“饴盐”均落入胡人股掌。此时作为东台的前身--海陵县,从《晋书·毛璩传》记载,公元年淝水之战后,

东晋将领毛璩整治“威令不能及”的海陵(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为利之地),累功升至“益州刺史(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史实,可清晰地看出,自北方沦陷之后,东晋内部矛盾尖锐,诸如“恒玄之乱(—年)”、“卢循孙恩之乱(-年)”,东台地区既是南北战场对峙地区(晋安帝时称建陵,属广陵,嘉庆《东台县志·建制沿革表》),又作为南方长江流域海盐主产区,对于中华正统的东晋及以后的南方四朝,国家发展和北伐中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东台地区悄然扮演起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重要角色。

恒玄建立的伪朝“恒楚”地图(东晋内部不同时期的分裂割据)

卢循孙恩之乱,

公元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东晋至此灭亡。公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人)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而南朝宋之后,南朝相继更迭齐朝、梁朝、陈朝四个汉族王朝。公元年(元嘉三十年),南朝宋太子刘劭弑父即位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成为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年在位),史称宋孝武帝,其在孝建、大明年间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基本被之后的南朝齐、梁、陈三朝所延续,部分制度更被隋唐延续至清代,奠定了此后南朝的政治格局,扭转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化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史称“宋孝武帝改革”,其中“恢复改革礼制”和建立维护“周礼”的孔庙,即公元年(孝建元年),宋孝武帝刘骏即位初年下诏:“冬十月戊寅,诏曰:仲尼体天降德,维周兴汉,经纬三极,冠冕百王。爰自前代,咸加褒述。典司失人,用阙宗祀。先朝远存遗范,有诏缮立,世故妨道,事未克就。国难频深,忠勇奋厉,实凭圣义,大教所敦。永惟兼怀,无忘待旦。可开建庙制,同诸侯之礼。详择爽垲,厚给祭秩。(《宋书·卷六·本纪第六·孝武帝》)”意为:孔子的思想恩泽天下,周朝的维持、汉朝的兴隆全依靠孔子思想。历朝历代,都很推崇。而我朝却没有祭祀。国家灾难深重,奋力为国的忠勇之士,就是孔子学说教导出来的。应时刻记着孔子的恩泽,不要忘记。建造孔庙,用诸侯之礼祭祀他。”

公元年,文武双全的萧衍,代齐建梁,史称梁武帝,萧衍培养出编著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的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太子萧统的东宫里有一位讲读后来成为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诗圣杜甫极尽推崇的文学家庾信。

梁朝虽然早期整治痹症,经济成一度复苏,因为后期国政败坏,官吏贪污,社会风气浮华奢侈。公元年(天监十六年)在祭祀宗庙礼制方面,他不准再用牺牲,要用蔬菜代替。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援引《梁书·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载:“十六年春正月辛未,舆驾亲祠南郊……夏四月甲子,初去宗庙牲。……冬十月,去宗庙荐修,始用蔬果。”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沉溺佛教,无力国事,朝政颇为混乱,导致侯景之乱,最终走向灭亡。

(和尚食素,始于这位。同时还是一位原创音乐UP主,王羲之书法的首席炒作官)

南北朝时代国家的更迭频繁,让庾信饱尝山河破碎的辛酸,却开出了“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写下了素有“赋史”之称的千古骈赋《哀江南赋》,通篇三千余字,句句欢悲萧瑟。

(通常情况下,如果按照义务教育的文学之路走下来,基本上是遇不到庾信。毛泽东晚年曾经两次读他的《枯树赋》,记录在《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兴趣的可以去某宝下单。杜甫也是他的铁杆粉丝。)

《哀江南赋》隐藏了东台关于中国礼制祭祀与皇家用盐的重要信息。其一云:“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这段话是记载南梁早期,“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这是讲的文教礼乐之盛。冠盖,《水经注》云:“宜城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胜,号曰‘冠盖里’。邹鲁,即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因以“邹鲁”指礼仪之邦。“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指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的两大工程“建兴苑”和“缘淮作塘”。其中“连茂苑于海陵”,意为修建皇家花园连着海陵地区(今东台),建兴苑,公元年(天监四年)修,援引《梁书·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载:“立建兴苑于秣陵建兴里。”建兴苑,又为守护宫城(台城)重要的军事驻地,梁朝爆发最大的危机“侯景之乱”,与叛将侯景,两军对峙。援引《梁书·卷二十八·列传二十二·裴之高》:“柳仲礼至横江,之高遣船舸二百余艘迎致仲礼,与韦粲等俱会青塘立营,据建兴苑。及城陷,之高还合肥,与鄱陽王范西上。”庾信为何将建兴苑与海陵挂钩,因为南朝有郊祭礼制,即祭祀天地之礼,其重要性,据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郊祭第六十七》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海陵,自西汉始,煮海盐利,国之泉府(泉府,《周礼》为司徒的属官,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等。也指储备钱财的府库,援引《周礼·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又《重修淮南中十场志·重修中十场志序》载:“东南之泉府而朝廷委输积贮之薮也”);海陵(今东台)具备祭祀与皇家用盐的规制:《周礼·天官冢宰》:“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唯独只有东台出产所具:“《重修淮南中十场志·食货考·货之属》:“盐品以散为上,淮南之盐,熬于盘铁。其形散其色白,至于青黄色之变也,其味咸。至于苦辛,味之杂也……安丰之盐,其色青白,日久甜美入口,无卤苦之味,而质較重,故商家多聚焉。独梁垛之盐,味咸而甘,形细而散,色白而光供宗庙、颁百官,惟此为宜,似又非四场所及也。”又据国家权威古代烹饪典籍,清·童岳荐《调鼎集·盐》载:“盐能破坚,生食作泻,浙盐苦,淮盐味鲜。”鲜,即鲜甜。可以看出自西汉始,至东晋朝廷整治“海陵”,梁朝已经将海陵(今东台)地区作为事关国家祭祀之盐“苦盐、散盐”与皇家用盐“饴(甜)盐”的核心地区,也标榜国家掌握经济命脉“泉府”的象征。

《哀江南赋》继续补充说明其二,整段讲述:“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敝箄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既而鲂鱼赪尾,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湛卢去国,艅艎失水。见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意为,梁武帝萧衍后期开始喜文崇佛(重云,即重云殿讲说佛经(《梁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下》:“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自上而下,君主与官员,不理国事,荒废武功,将会被胡人所吞并。这里说到“敝箄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敝箄不能救盐池之咸”,原语出东汉孔融《同岁论》:“敝箄径尺,不足以救盐池之咸。”,破旧的竹屉,熬煮不出咸盐。“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原语出西汉刘向《淮南子》:“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据古人说阿胶有煮胶越煮越清的功能,但现在也煮不清黄河的水。庾信骈列两句:①“盐池之咸”,祭祀宗庙礼制的咸鹾和国家经济来源;②“黄河之浊”,北朝由胡人鲜卑族围绕黄河流域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历代汉族政权与北朝饮马黄河的鲜卑族展开年的拉锯战。

这是庾信在发挥骈赋体制特点:“炼词熔典”,为了推出东周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文段最后一句“见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则是庾信引述《左转·僖公·僖公二十二年》载:“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適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意为: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周朝太史辛有到伊川之境内(今河南伊川县),周大夫辛有在伊川看到披发而祭的夷狄风俗影响,从而感叹华夏礼仪的衰微。后用为哀叹邦国衰微之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川叹”。故此,古人至始至终把五礼之首的吉礼,关于祭祀典礼与国家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公元年,赋史《哀江南赋》记载的南朝梁(天监四年)“建兴苑”连“海陵”,郊祀天地;《周礼·天官冢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从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于海陵县,东台之盐,除了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来源之外,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的战乱割据,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南迁的汉族政权,故土难回,东台之盐,品质独特,成为关系国祚的礼制与皇家烹饪所需之用,其历史距今追溯约为年。

图文为本人辛苦原创,谢绝未经授权使用!

编辑

乐学堂

致力于挖掘研究江苏心学及海盐文化自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