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于公元前年,其父孔纥和颜氏所生。孔子有个同父异母兄长叫孔伯尼,所以后世有人把孔子叫孔老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那么古代的野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呢?
史记对于孔子的出生并没有做出详细介绍,都很难看出这里所说的野合生孔子具体是指什么。而汉末三国时期王肃编撰《孔子家语》原文如下:
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大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家语·本姓解》
孔子父亲纥生有九女就是没有女子,于是纳妾生子叫孟皮,字伯尼,可是却脚有毛病。纥又向颜氏求婚,颜氏小女徵在同意,去参加庙会和纥相见,因为纥年纪大了,担心他不能生,就去尼丘山祈祷。所以生孔子后叫丘,字仲尼。
早在远古部落的时候,祖先就有一种庆祝丰收的庙会活动,青年男女白天参加庙会活动,晚上就可以私下约会野合,发生关系,从而提高出生率,不造成生殖资源浪费。
《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可见,在当时参加庙会和野合是政府提倡的行为,是一种合法的男女交往方式。远古部落时期,女生生养的小孩都是部落共同照顾抚养,以此来增加人口。所以这种庙会野合的方式此后就一直继承下来,在西周时期尤为盛行。美洲的原始印第安人也是这种方式,比如电影《与狼共舞》里讲的印第安人部落就是如此。
先秦时期,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更是有许多相关记载,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等等。从野合的历史,野合在当时算得是民风。
不光是先秦时期,其后也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诗词描写。比如欧阳修的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看着这首诗就写得很明确了,约会为什么是黄昏之后呢!
各个民族也基本保留了这一风俗习惯,比如高山族“男女于山间弹口琴,歌唱相和,意投则野合”《续台湾府志》卷十四;瑶族“踏歌而偶奔者,入宫岗,插柳避人”《炎徼纪闻》卷四;苗族“男女婚娶不须媒妁,女年及笄,行歌于野,遇有年幼男子,互相唱和,彼此心悦则先行野合”《苗疆闻见录》。
其实野合的这种风俗不仅在中国古代盛行,在西方更是盛行,直到20世纪西方很多国家依然盛行野合的风俗。二战时期很多电影里就有表现,例如波兰、乌克兰地区,当地人民篝火晚会后,青年男女私下幽会野合。
如今,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这一习俗,但是野合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允许的,变换成了逛庙会组织青年男女交往,求偶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