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在地方官署里或署衙前,往往立有石碑或石壁,上面刻有警戒官吏的铭文,这就是《戒石铭》。《戒石铭》上所刻的文字大都是由后蜀孟昶所撰、后经宋太宗节录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两句铭文,因此,后世提到《戒石铭》常特指这16字铭文。戒石铭堪称传统官德教育文化的典范之作,既是孟子思想独具深远影响的生动体现,又是政德教育的实物佐证,告诫公务人员务必要清正廉洁,克己爱民。
在山东邹城孟府内立有一块戒石铭碑,此石原立于邹县县衙。碑高1.39米,宽0.63米,厚0.14米。碑阳上半部分用大楷书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共4行,每行4字。后半部分用小楷写就跋文,共12行,每行10字,内容如下:宋太宗制戒石铭,立石诸郡县,旧矣。比高宗绍兴年间的黄庭坚所书,摹勒颁降天下,是书与铭遂相托传诸不□。考之传志,庭坚尝谪居邹县令所书。盖其时,□不肖猥以行曹弃寸滥竽县事。感庭石之催剥,慨古迹之几湮,摹勒揭构,不日更新。因叙铭,书之颠末,并勒诸下方云。时嘉靖六年七月,邹县知县陆佶识。 碑阴大字篆书“忠爱”两字,字径高0.57米,宽0.34米,深邃浑厚。两侧为纪年和题名,记载为明嘉靖二十八年春三月当时的邹县知县黄炌所立。 于衙门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为宋太宗赵光义所首倡,其于宋太平兴国八年(年)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字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年),宋高宗赵构又把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清代时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 不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两句话,却不是宋太宗赵光义所撰,而是他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便给他们以诸多宽厚的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却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基于前蜀主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年)亲撰《颁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以此诫谕地方官吏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大意是说:我非常关心百姓,勤于政务,天全黑才吃饭,天不亮就起床。各位官吏,希望你们尽心尽力抚养百姓,为他们谋福利。治理地方要争取达到蝗虫不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这三种异事出现的程度,要达到圣人之治,关键就在于官员像弹琴一样,把政务调理得当。驱赶鸡要有道理,留下牛要讲规则。地方治理应当宽严适度,才能移风易俗扶植正气。切不可盘剥百姓,不可让其利益受损。百姓虽然好欺负,但上天不可被欺骗。田赋收入是朝廷的首要大事,是军队和国家的依靠。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作为父母官的官员,最需要对百姓仁慈。希望你们以我的劝告为戒,切切体会我的深意。
孟昶孟昶的《颁令箴》,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是古代吏治史上的著名篇章。宋灭蜀后,宋太宗赵光义在审阅后蜀孟昶对臣下的训谕中,见此语很受启发,为了约束本朝官吏的行为,以减少老百姓的不满情绪,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便从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字,御笔亲书后作为《外官戒谕辞》颁发,要求各级官员抄写在衙门的墙壁上,后来演变成刻石于厅堂南边,称之为《戒石铭》。 孟府这通戒石铭碑原立于邹县县衙,16字据传为黄庭坚知邹县县令时所书。《邹县历代县令名表》载:“元丰八年(年),洪州分宁人黄庭坚知邹县令。”后这通石碑移立于孟府。而其立于孟府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其与孟子及其后裔本就有着深刻的渊源。这种渊源还要从孟知祥谈起。查孟子世系表,其39代孙为唐朝昭义军节度使孟方立。孟知祥的父亲孟道是孟方立的从弟,因而孟方立是孟知祥的伯父。史载,孟方立的堂弟、唐朝泽潞节度使孟迁为孟知祥的叔父。虽然不是嫡系后裔,但后蜀的两位君主孟知祥、孟昶为孟子后人应无疑问。按辈分推算,孟知祥为孟子40代孙,孟昶为孟子41代孙。 孟昶还为《孟子》一书列为儒家经典做出了独到贡献。儒家的经典,从春秋战国至南宋时期,形成了“十三经”的硕果。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形成了晚唐时期的“十二经”。五代时,孟昶排除了唐文宗开成年间所增益的《孝经》《尔雅》,保留《论语》,同时收入《孟子》,刊刻了“十一经”,这是《孟子》一书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其后,南宋大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由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经典的地位。可见,《孟子》一书列为经典,首推孟昶之功。 孟昶在治蜀时颇受其先祖孟子“民为贵”等民本思想的影响,亦由此,后蜀在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维持了近三十年和平,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宋朝建立后,派王全斌等率兵伐蜀,曾有部下劝孟昶利用蜀道之难聚兵坚守,但其不忍战乱,主动请降,深受蜀地百姓感激。据《蜀梼杌校笺》卷4《后蜀后主》载:昶之行,万民拥道,哭声动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恸绝者数百人,盖与王衍不同耳。 孟昶的《颁令箴》由赵光义删繁就简,形成16字《戒石铭》后,成为官场箴规,名言警句,流传至今。戒石铭不仅在中国流传千年,而且还漂洋过海到了海外。在今日本福岛的霞城公园内,就立有一通戒石铭碑。此碑为宽延二年(年)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所立,乃藩政官员的座右铭,其后甚至被谱成歌曲。年,日本政府将戒石铭碑定为“国史迹”(即国家级保护文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钢教授在《官箴、戒石铭与行政伦理》一文中曾这样说道:“流传数千年的官箴和传延千余年的戒石铭,是传统行政文化遗产中的优秀部分,许多箴词和铭文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戒石铭堪称传统官德教育文化的典范之作,这通碑刻在今天既是孟子思想独具深远影响的生动体现,又是政德教育的一个独特实物佐证,继续告诫公务人员务必要清正廉洁,克己爱民。(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