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一个被齐国击垮的春秋强国

《曹刿论战》是中学课本里的名篇,老师们在讲解的时都说长勺之战为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齐国的强盛是在齐桓公称霸以后,称霸以前,齐鲁两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互相争锋、势均力敌的关系。

春秋初期强大的鲁国

周初分封诸侯的时候齐鲁俱为大国,而且鲁强于齐。周初分封是由周公主持进行的,鲁的始封者乃周公之子伯禽,周公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孩子。

齐为姜太公封国。太公虽然是周之姻亲,又为灭殷建立殊勋,但是毕竟是异姓。周公平定管、蔡及武庚叛乱的立下大功,又辅佐成王,亲摄政事。他主持封建诸侯,在各个方面当然不会让鲁比齐差。

事实也是如此,鲁国封地为已开发之地,并拥有泰山以南最好的农业区。而齐国,最初受封的国土偏远荒凉,人烟稀少,不宜耕稼,又紧邻夷等落后部族,屡受其侵扰,战事不断。

史料记载,春秋初年鲁国常侵扰周围小国,而纪、曹、滕、薛等小国也向鲁“寻求保护”,可见,鲁国是春秋初期的一个强国,是足可以与齐国相匹敌的。

齐鲁争夺纪国

春秋初期,齐、鲁两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纪国。春秋时期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小的纪国离齐都临淄只有一百多里,齐国、鲁国都有吞并纪国的野心。

齐襄公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趁机将访齐的鲁桓公杀死。鲁桓公初死,即位的鲁庄公只有14岁,鲁国无力外顾,齐国趁机吞并纪国。

齐、鲁围绕纪国进行的将近20年的斗争以齐国的获胜告终,但鲁国当时仍是大国。

齐桓公降服鲁国

齐桓公即位后,和鲁国展开了两次大战,乾时之战和长勺之战。鲁国将士虽然浴血奋战,数次击退齐军,但无奈当时周围诸侯国大多归附齐国,鲁国寡不敌众,最总向齐国屈服。

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等国会于鄄,标志齐国霸业已成,春秋初年以来齐、鲁时相争的局面宣告结束。鲁国从此渐沦为二等国家,再无力与齐国相争。

齐胜鲁败的原因

两国分封之初的条件,在当时看来齐国远逊于鲁国。但最终两国相争的结果却是齐国由弱变强进而称霸,统帅诸侯,而鲁国却由强变弱成为二流国家,屈服于霸主的权威,原因何在呢?

齐、鲁两国地理环境、政治地位和社会状况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在此支配下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导致了强弱易位。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原先看似不好的环境可能变为有利的环境,原来优厚的条件却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齐国虽然土地贫瘠不宜农耕,但海岸广阔可通鱼盐之利。面临大海,使齐国人的个性中带有某些海洋性的特征,讲求实利、积极进取、宽缓阔达,有大国之风。

其次,齐国与蛮夷戎狄为邻甚至杂处,居安思危,危机促使齐国在春秋之初率先变革走向强盛。

最后,杰出的君王齐桓公功不可没。齐桓公能够任用异姓的管仲、鲍叔牙等名臣,使得齐国朝堂人才济济,众多名臣贤士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反观鲁国,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反而造成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鲁国严守周礼,任人唯亲无法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在列国纷争中不是主动出击而是疲于应付,实力不断下降,由强变弱,沦为二流国家。最终在春秋大变革、大纷争的时代中必然走向没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