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真正理解九州概念,须知古中国人早有大

河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9767.html

一、大家耳熟能详的,华夏中国之人文、地理概念下的“九州”,属于民族地域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禹贡》之中。通过汇总典籍,我们可知“九州”,又名神州、赤县、赤县神州、汉地、汉地九州、中州、中土、十三州等。

(1)《禹贡》属于中国古代名著,属于春秋时,儒家孔子编纂的《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到底是何时、何人所著,向来争议颇多。在古人看来,多认为《禹贡》,为夏朝史官所著,甚至极大可能是大禹本人的著述。不过,这一观点,被今天的学界给否定了。

(2)今天的学者,则认为《禹贡》乃是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有可能是作于战国之后。其中,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根据《禹贡》中的“南河”、“西河”之概念,认定《禹贡》作者为战国魏国人;顾颉刚则认为《禹贡》,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等等。

(3)也就是说,按照当今学界的观点,真正的“九州”之概念,大概率形成于战国时期。说的再直白一点,在战国之前,传了很久的,虚指很多州的,且极大可能远大于九个州的“九州”概念。最终大致在战国时期,被人具象为了九个州。

二、对于《禹贡》到底是写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写,我们今天不做讨论。毕竟,这个议题争论太多,也太久了,不好有定论。所以,我们回到正题,继续来谈“九州”。其实,在当代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九州”的概念,算是延续了战国时期“九州”的概念。即当今的大部分中国人,认为“九州”就是特指九个州。不过,要说明的是,很多学界专家,则倾向于认为:“‘九州’之‘九’是虚指,形容很多。也就是说,‘九州’远远不止‘九’个州。”

(1)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的顺序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也有记载九州,不过书中有幽州与营州,而没有《禹贡》中的青州和梁州。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年的《周礼》中也有记载九州,不过也和《禹贡》有所不同,即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

(2)应该说,先秦的华夏之地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此外,还包括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侯国。彼时,“九州”的概念还并不流行。不过,至战国,“九州”一词出现的频率愈发多了起来。之后,基本成了为古代中国的代称。显然,汉代是在先秦诸国,最初的“九州”之概念的基础上,萌发出了,后世汉地“九州”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汉代“九州”这一概念,算是正式成为了,汉族地区的代称。故而,“九州”才又称为“汉地九州”。

(3)而要稍微强调的是,西汉在九州的基础上,其实弄出了十三个州,即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凉州。其中益州即“九州”中的梁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凉州本属于雍州;交州在十二分野(岁星纪年法)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则分属于冀州、雍州、豫州三州。显然,若归根究底,汉朝的十三州,在本质上还是《禹贡》中的“九州”。

(4)西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九州”概念,大多是延续西汉的划分标准,并大多再次回到了,九个州的数量上。且总体来说,虽偶有区别,但大同小异。

三、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上流行的“九州”之概念。在一些战国时期的古人看来,其实,还仅仅只是一个“小九州”之概念。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罢了。而提到“小九州”的概念,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代表人物,同时也五行的创始人--齐国人邹衍。

(1)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描述邹衍,写道:“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

(2)翻译一下,就是:“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九州),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

四、很显然,在战国末期的邹衍的理解、想象中,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九州”,应该被统称做“赤县神州”。也就是在“赤县神州”内,包含了《禹贡》中列出的“九州”。且在邹衍的眼中,除了“赤县神州”这个包含“九个小州”的大州之外,还有八个类似的“大州”。

(1)也就是说,在邹衍看来,这九个“大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九州”。相对应的,“赤县神州”内的“九个州”,实则是“小九州”。自此,我们可知,在邹衍的理解和想象中,是有“大九州”和“小九州”之分的。

(2)应该说,多年前邹衍的“大九州”、“小九州”之概念,已经完全突破了,旧有的其他华夏先民的“天下九州”观念。特别是其中的“大九州”观念,已经非常接近多年后的,现代人才搞清楚的“七大洲”之概念。

(3)这种巧合,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如果说这仅仅只是,邹衍个人的想象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于巧合了吧!

五、不用多说,邹衍的“大九州”之说,在战国时代,绝对属于是惊世骇俗的观点。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超前的、较为合理的、世界上最早的朴素的地球地理观、全球观念。这至少反映出了,战国时期的华夏先民之齐国人,已经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准确的推理和判断,即认为中国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别小看这个观点,这在当时的地球上,绝对是属于世界领先的观点。

(1)关于邹衍如何形成大、小九州说,现代不少学者认为,这与齐国东临大海,可能有着莫大的关系。毕竟,当齐国人面对大海的时候,很容易便会对海外世界产生遐想,继而做出一些判断。甚至,大概率的,在当时的齐国,可能不止邹衍一人有这种观点,而是有一批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人的存在,才启发了邹衍。

(2)我们不知道和邹衍同时代的其他古人,在得知“赤县神州”之“小九州”外,还有其他八个,类似于“赤县神州”的“大九州”存在,会是什么反应,又会说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人们,应该会露出惊讶的,或者说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3)而且,别说是多前的古人了,即便是今天的中国人,在得知多年前的邹衍,已经有了类似于今天的“七大洲”的“大九州”概念,肯定也会感到十分惊讶吧!

六、战国之邹衍,拥有“大九州”概念之朴素的全球观念,足以说明战国人拥有了较为开阔的眼界及世界观。也几乎就可以证明,古代中国人早就拥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潜质!只可惜,最终这种潜质,没有受到古人的重视,也没能激发古人探索海外世界(全球),乃至空留遗憾!

(1)战国之后,清朝之前,著名的开眼看世界的古中国人,有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常惠等;唐朝有求学古印度的玄奘,东渡倭国的鉴真等;还有明朝的,大名鼎鼎的七下西洋的郑和等。可这些人,终究都只是带着其他目的,而远行的;并不是真正为了探索全球。甚至,这些人可能都不知道,邹衍的朴素的“大九州”之全球观,更别提去实践了。

(2)最终,邹衍的朴素“大九州”之全球观,大概率地被他之后的大部分中国人,忽略和忘记了。继而埋没在了,诸如《史记》等浩瀚的典籍之中。只能说,这太可惜了,甚至可以说有点暴殄天物。

(3)假若,战国之后古中国人,一直坚持研究和实践,邹衍的“大九州”之朴素全球观。那搞不好完成“地理大发现”的,就是我们中国人了。若如此,近代的中国也就不至于走向“闭关锁国”,继而陷入到被动挨打的屈辱史之中。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若,也没有如果!

七、现如今,国内一部分学者,继古人司马迁等之后,也注意到了战国时期邹衍的朴素的“大九州”、“小九州”之全球观及视野。在惊呼和赞叹战国时期,古人的智慧和眼界之余,大家才算是真正了解到了“九州”的全部内涵。正所谓:“若要真正理解九州概念,须知古中国人早有大九州、小九州观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