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世纪,英勇的周武王领兵干掉了万恶的商朝最后一任君主,就此开起了周王朝的新时代。当时辅佐周武王的臣子可以说个个都是非常有本的,在这些臣子中又属姜太公姜子牙最厉害,可以说在干掉商朝的整个过程中他出力最多,献计有功且功劳最大,因此周武王就把齐国营丘这个地方(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封赏给了姜太公。纵观历史上的每个英明的君王,他们在坐上宝座,成为一方诸侯或者一国之君后都会颁布一些新的法令,采取一些新的举措,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番新的政绩,以此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但姜太公这个人在当了齐国的君主后,一点动静都没有,他根本不采取新的政策。他不仅沿用齐国这个地方原来就有的各种习惯和风俗,就连礼仪和制度也没怎么改变,硬要说和之前比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废掉了一些繁琐和没用的礼制,精简了政务与律令。按朝廷的规定,新王在封国即位,局面打开,做出政绩后,肯定是要及时向朝廷汇报的。姜太公受封齐国五个月后,他就回都城去向周公汇报自己治理齐国的政绩。周公觉得很诧异,他:“你到了齐地还没半年呢,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呈报政绩?莫非是你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在齐地打开了局面,让齐地的老百姓真心的拥戴你,你也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姜太公就回答道:“我去了齐地之后,就觉得齐地的老百姓按部就班地从事他们先前从事的渔业和盐业挺不错的,而且齐地旧有的那些风俗和习惯也都很好,最后齐地先前制定的那些法律制度,百姓都已熟知,能遵照执行,所以我就沿用了齐地旧有的礼仪和律令,只对它们做了些简化,没有再颁布新令。齐国虽有了新君王,但百姓却不应该受到新政的干扰而大肆的变动原有的生活,让他们安居乐业就行了,这样齐国上上下下下也就能够稳定样和。到目前为止我对齐国的治理都挺不错了,可以说已经得到了齐地百姓的拥戴了,所以我就来向您汇报了!”周公听姜太公这么说,觉得他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治国方法很不错,于是就称赞了姜太公的政绩。周公的儿子伯禽则和姜太公相反,他受封于鲁国后,整整过了三年,才回都城向自己的父亲周公汇报政绩。周公就问:“儿啊,这都过了三年了你怎么这么久了才来呈报政绩?你把鲁国治理得怎么样了?一个小小的鲁国还需要你花三年时间才能打开局面吗?这样的话,我就要怀疑到底是你的能力不够,还是当地的政事和百姓实在太难处理了。”伯禽回答说:“我在鲁地真的是一刻也没闲着啊。我一到鲁地,就立即着手改变当地的风俗和礼仪,为了重新制定符合周礼的风俗和礼仪,我可以说是一天到晚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啊,就想着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我事事处处遵照周礼来规范鲁国大臣和百姓,几乎到了洗澡走路脑子里都在想这些事情的地步了。为了让他们能记住那些礼乐典章,我费了很大的劲儿。单单是让鲁地的老百姓能遵照周礼的规定,在亲人逝去三年后才能脱掉孝服这件事,我就推行了好几年时间才见到效果。为了让老百姓适应我依照周礼颁布的新政,改变他们过去的旧俗,我花了整整三年,这才总算让鲁国变得有点儿模样了,所以我直到现在才来向您汇报政绩,希望您可以体谅我,不要因此而责罚我。周公听了伯禽的话就想起,去了齐国仅仅用五个月时间治理国家而后就来汇报政绩的姜太公,于是周公摇头叹息道:“唉,我看啊鲁国这个地方的人名的后代将来怕是要迁徙到齐国去,去当齐国的臣民了。你看姜太公治理的齐国,政令简便易行,依着齐国的旧俗,顺应百姓的喜好,深得民心。可你呢?制定的礼仪和律令过于烦琐,让百姓难以适应和接受,那些繁文缛节的条条框框怕是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啊!后来,果真被周公言中。虽然伯禽将鲁国治理成了礼仪之邦,周礼在鲁国推行得也足够规范,但鲁国仍有很多百姓因为无法适应鲁国礼制的束缚,而去投靠了齐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