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朝代更迭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形成了一批数朝定都的古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政治思想和礼制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对称原则是这些观念的外化表现,这在目前中国九大古都中均有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城市不断改扩建,但基本会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都城中轴线及沿线重要建筑。如今,以北京为代表的古城结合自身特点,将中轴线作为体现城市历史和文脉、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核,打造一批以中轴线为核心的旅游路线和景点景区,通过各种方式讲好古都故事,吸引游客走进古城,推动它们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北京:
化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支撑”
刘海红文/图
▲游客在景山俯瞰中轴线上的故宫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中国都城建设规划的基本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从元大都的建设开始就基本遵循九经九纬的对称法则。
元大都城墙为左右对称布局,南边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元代的基础上,向东移动米形成更加严谨的中轴线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历经余年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逐步发展为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轴线,轴线上分布着的建筑群严谨对称、景观形态凸显秩序,为城市建设“以中为尊”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实物例证,反映出通过城市营建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自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中轴线”概念以来,北京老城保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