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早期文化与周文化关系研究

在秦文化的来源和早期形成中,东夷文化、夏商文化、戎狄文化和周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尤以周文化影响最大。秦人对周文化的学习、吸收经历了西周孝王之前的初学,此后的快速学习和春秋初年的全面吸收三个阶段。

秦人对周文化是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全方位学习,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继承。在此基础上又兼收并蓄戎狄文化之长为其所用,进而创造了统摄农耕、畜牧两大文明,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的秦早期文化。

秦文化的形成是多源的,但周文化无疑对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和揭示秦文化形成与周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秦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转型与走向的认识。

一、秦早期周秦关系的演化及其“周式化”进程1、初学周文化阶段

相较于商文化,周文化对秦人的影响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不仅秦人的发展与崛起主要在西周春秋时期,而且秦人也是在周的直接统治下通过不断争取进而受封为诸侯国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周文化作为三代文明的集大成者,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也代表当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周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和深远。

在秦早期,周秦关系的演变是随周、秦、西戎三方实力的相互升降而展开的,并集中体现在周秦、秦戎实力的演化上,而这种三方关系演化的结果则是秦人势力的不断上升和崛起。就周秦关系分析,这一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嬴秦与周人的联系和交往,商代后期,随着周人的崛起以及“翦商”活动,双方的接触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但是,秦人实质性学习周文化始于商末周初中潏归周和西迁之后。

一方面,秦人族体就是在商末中潏西迁和周初周公迁商奄熊嬴之民于朱圉后开始形成。另一方面,秦人定居西垂后,作为周之被征服和归顺部族,接受周文化既是其归附周统治的具体体现,也是秦人借以谋求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2、全面吸收周文化阶段

从非子受封开始至秦襄公建国,是秦人快速学习和吸收周文化的阶段。一方面,以非子受封为起

点,秦人加快了建立国家的步伐;另一方面,随着西戎力量上升和对周王室威胁的日益加剧,周王室也需要依靠秦人对付西戎。非子之后,经秦侯、公伯至秦仲,西戎反王室,并“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命其伐戎,由此以对付西戎为契机,周秦双方开始了密切的合作,秦人地位也快速上升。

秦人在这五代不足百年的时间里,由附庸而大夫,由西垂大夫晋升为诸侯,实现了建立国家的历史夙愿。这一过程是伴随秦人实力上升和周秦关系的好转,秦人学习吸收周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秦人每一次受到封赏无疑就是一次周礼对秦人的洗礼,秦人也须按照周礼制度改造其固有的部族制度以适应发展和建立国家的需要。

秦人对周礼的大量采用和吸纳,又进一步加速了秦人的发展。我们从不其簋、礼县秦墓大量青铜器以及清水李崖遗址、甘谷毛家坪遗址出土文物,都能看到这种周文化给予秦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变化在当时的周秦关系中,则主要是发达的周文化对处于初创阶段的秦文化的影响。

秦武公即位后,内诛杀权臣强化王权,创立县制,并按周礼营建雍城,对外多次伐戎获胜,进一步拓展领土空间等,这一系列措施,既是秦人继续吸纳周文化的反映,也是对周文化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创新;从而为德公迁都雍城和此后穆公称霸西戎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秦人对周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已经由最初物质层面的模仿到大规模吸纳而上升为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发展。

二、秦早期文化对周文化的继承

从前述秦文化“周式化”的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文化作为一种主流和先进文化,无疑对秦人及其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秦人作为周人统治下的边族小邦,既以接受周人统治和接受周文化为生存前提,又以吸纳学习周文化为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因此,秦人对周文化的学习继承不仅积极主动,而且也是广泛而全面的。

就文字而言,最早见于实物的秦文字主要是青铜器铭文。将近年来新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传世青铜器相结合,按其制作年代考查,其文字可以看作迄今所知最早的秦人文字,也可以看作西周铜器、西周文字。不难看出,秦文字的演变与西周文字的亲缘关系和承袭轨迹十分清晰。在“周式化”进程中,文字的变化具有先行和示范意义。

据探测和研究,雍城的宫殿建筑和布局结构是遵照朝寝制度设计修建,宗庙建筑也是依据昭穆制度而建设的,这显然继承了周礼文化。例如在几处穆公时代的建筑遗址中,马家庄一号宗庙建筑遗存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先秦礼制性高级建筑遗存。其布局不仅与《周礼》所记载的“五门三朝”的礼制相合,也符合“左祖右社”的周人建筑布局原则。这说明秦人承袭了周人的宫殿建筑制度和宗法礼仪制度。

在农业、手工业方面,周人以农耕见长,而秦人则农牧兼营。在手工业上,无论陶器还是青铜礼器,周文化对秦文化影响非常明显。就以青铜器来说,二者不但器类相同,形态相似,其演变轨迹也大体一致,制作工艺接近。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秦人“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就是继承周文化最好的概括。

在天文、历法方面,秦人先祖本来是一个具有很高成就的部族。从嬴秦一支西迁天水到建立国家,史籍未见具体记载,但其作为周王朝的属民,沿用和承袭周文化的天文、历法制度和习惯,势所必然。长期流行的夏有三伏即由此而始。这说明秦人对周文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三、秦早期文化的创新

从秦人与周人关系的演化,秦文化“周式化”进程不难看出,秦早期文化对于周文化的学习、吸纳和继承,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大规模的。与此同时,秦人对周文化的学习,并非照搬照抄,食而不化,也非一味模仿,简单移植,而是学习中有发展,吸纳中有扬弃,继承中有创新。

周文化以礼乐文明发达而被后世称道,秦人虽继承吸收了周文化中礼仪等级制度等核心内容,但在秦文化中丝毫不见拘泥于礼仪的繁文缛节。这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正是秦人对待周文化秉持了全方位学习,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继承的态度,在秦人的壮大发展过程中,不仅推动周秦关系日益密切,加快了秦人地位的不断上升,而且在周文化的消化吸收中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增强了秦人的实力。秦人的快速崛起与大规模学习、吸收周文化密不可分。

如果说在秦文化的构建中,秦人对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成为其主流的话,那么秦人立足自身传统和环境条件的文化创造,对戎狄文化的兼收并蓄,并非多元文化的拼盘,而是融通凝结为一种富有特色与活力的新型文化。

一方面,原为东方夷族的秦人在长达千年之的漫漫西迁中,辗转多地;在追随或对抗夏商周人的夹缝中几经起伏、历经磨难,练就了秦人极强的逆境生存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吸纳能力;也激发了秦人愈挫愈奋、强烈回归的东方意识。

另一方面,西北土著西戎种落繁多,势力强大,长于畜牧射猎,秦人入居天水一带犹如进入戎族环绕的孤岛。然而,面对言语不通、文化不同、习俗迥异的戎族,秦人通过交往接近,主动学习和接受部分生活习俗等,不仅得到西戎的接纳和认可,而且在经济互补、文化交流和通婚联姻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和睦相处。

所以,秦文化正是在立足自身传统,结合外部条件环境变化,在全面继承周文化,充分兼容戎狄文化的基础上,全方位学习,选择性吸收,创造性继承,既博采众长而兼收并蓄,又兼容开放而融汇创新,从而创造了统摄农耕、畜牧两大文明,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充满活力的一种新型文化———秦文化。

总结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周秦从列国争霸向大一统整合,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向中华一体汇聚,古典文明向传统文明转型的变革时代。

秦人这个列国中的后来者,既在全面学习继承位居正统、亦称先进的周文化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和崛起;又在兼收并蓄戎狄文化、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和强盛;并创造了集三代之大成,汇农耕、畜牧两大文明之长于一炉的秦文化。

这种新型文化相较于列国文化,无疑具有兼容性、强势性和创新性的显著优势,也自然更具有统摄力、化合力和生命力。秦人、秦族、秦国正是凭借这种新型强势文化一路走向强大并实现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大一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