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尚书·禹贡》里,就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分别记载了各州的疆界、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等。到了周朝,有专门的机构——职方氏负责掌管天下的地图,其职责也包含掌握九州的方位、山镇(山之重大,可谓一州之镇者)、河流、物产、鸟兽、农业种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职方氏的职责里特别记录了某一时期九州各自的男女比例,可以使后人借此一观周朝的人口分布状况和男女比例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尚书·禹贡》中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而《周礼》中的九州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禹贡》中的徐州包括今天的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北部,梁州包括今天的陕西南部和四川。《周礼》的幽州在东北(“东北曰幽州”),其地有山名医巫闾山,在今天的辽宁省;并州在正北(“正北曰并州”),其地有山名恒山,在今天的山西省。可见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州名的变更而已,相应的地理疆域也发生了变动,其他的州虽然名称相同,疆域也做了一些调整。这可以看作是历史地理的沿革,但是若用《周礼》的男女比例来对应《禹贡》的九州图就难免产生偏差。
依据《周礼》的记载,各州的男女比例如下。扬州:二男五女;荆州:一男二女;豫州:二男三女;青州:二男三女(原文是二男二女,郑玄认为应该是二男三女);兖州:二男三女;雍州:三男二女;幽州:一男三女;冀州:五男三女;并州:二男三女。
照此看来,没有一个州的男女比例是1:1(即一男一女),不是男多就是女多。不过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会,男少女多不成问题,女少男多才是问题。男多女少的地方男子面临更大的择偶挑战,那些没有配偶无法成家的男子就会成为社会动乱的重要根源。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如此。
具体来说,豫州、青州、兖州、并州都是二男三女的比例;幽州的女性最多,是男性的3倍(一男三女);冀州的女性最少,是男性的0.6倍(五男三女)。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周朝还是女性人口居多。
古代不是重男轻女吗?应该是男多女少呀?怎么反而是女多男少呢?这个结论与人们固有印象中古代男多女少的社会现象大不相同。但是反过来说,是不是因为男性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才产生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呢?
《淮南子》曾对各地男女人数不同这一现象做过解释:“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它的意思是说山多的地方生男多,水多的地方生女多。从女性占比最高的幽州来看,幽州虽有医巫闾山,但它的特产却是来自水泽的海鱼、盐等,这似乎可以证明“泽气多女”的说法。
《淮南子》所说的是单就地理环境因素而言,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医学水平的发展,可以使男女比例呈现出人为选择的社会化现象。不论从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原因来说,1:1的男女绝对均衡的比例是很难实现并长期保持的,因此失衡的男女比例才是常态。
今天所说的男女比例失衡,是就男女出生比例超过一定范围而言,即超过个女婴对应——个男婴这个正常区间才算是男女比例失衡。超过这个比例,表现为男性明显比女性多,就会形成人口比例失衡,造成人口萎缩,但是在这个合理区间里的男女比例失衡并不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明显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男性的夭折几率比女性高,而且成年男性的死亡率也比女性高。
曾经以女少男多的人口比例失衡大作文章,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女性出嫁的彩礼大幅上涨,天价彩礼屡见不鲜。如果真的是这样,天价彩礼的问题只有到女多男少的性别结构时才能普遍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