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图谱的村落地名文化特征及形成机制

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名文脉传承研究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基于基因图谱视角切入,采集“村庄”地图POI兴趣点数据,以徽文化核心区个村落地名作为离散点,利用数理统计和ArcGIS10.2核密度估计的空间平滑分析法对村落地名基因解译与空间格局分析,探讨村落地名文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徽文化核心区村落地名基因图谱蕴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两大基因片段,包括地文、水文、生物、矿物、文化、军防、经济、建筑、交通、方位、意象和其他等12个基因亚类;与地理山水环境紧密性依赖、将地域文态空间符号化记叙以及以人地朴素关系协调式互动是徽文化核心区村落地名重要的文化特征,文化基因映射于地域空间均呈现高度集聚性和多向扩散性分布特征;移民交融、环境勘察、行为活动和沿袭变迁以渊源、本底、基础和演进的形式形成徽文化核心区村落地名文化基因的重要源发因素。

关键词:村落,地名,基因图谱,徽文化核心区

地名作为共同约定赋予地物与空间的语言符号,镜像于地域文化,承载乡愁情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有关地名研究的主要焦点由命名本身转向权力和象征等方面的批判性分析,叠合地名与物质空间探讨将其作为映射于空间的符号载体与文化遗产、土地利用等影响关系。但伴随融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引入,这一具有潜力的技术手段更好地揭示以往未被充分认识的历史、地域、文化和政治等。正如德国学者FuchsS所言“尽管批判性分析视角为解读地名提供重要见解,但通过现代空间分析方法和制图技术可提供新的协同性分析角度。”部分学者尝试利用数字地图等大数据来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普遍最小二乘法(OLS)、地理加权回归(GWR)和核密度估算(KDE)等方法探讨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理扩散性。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地名研究历史积淀深厚,最早有关“地名”的记载可追溯至《周礼》,以清代考据学派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古代地名考证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我国现代地名学理论研究源于西方,并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受国外学术影响,王彬等学者也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地名研究。近年来,地名文化遗产成为地名学延展的新领域,有关学者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等方面亦做了良多探索。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地名研究成果颇丰,但尚存以下不足:(1)研究区域受行政单元束缚,文化区、地形区等为单元的探讨较少。此外相对城市社区、道路等研究对象,学界对于乡村地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