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宗室中的武林高手,擅长弩箭十发十

南乡子(杨慎)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唤声。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在东汉末年很多刘氏宗室都比较活跃。最有名的大概要属刘备,毕竟他是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曹魏的战略家刘晔、汉末群雄中的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扬州刺史刘繇、益州牧刘焉都是刘氏宗亲。除了这些比较活跃的,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以外,还有一些刘氏宗室比较有意思,比如当时的陈王刘宠。刘宠非常善于射箭,甚至还有一套所谓的武功秘籍。在东汉末年黄巾军肆虐的时候,刘宠就凭借精湛的箭术,保护一方安稳。结果他最后却死于袁术派遣的刺客的手里。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件事。“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后汉书》包括李贤对《后汉书》补充的内容中,对刘宠箭术的记载比较详细。《后汉书》中评价刘宠善弩射,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十发十中,而且都能射中一个地方。现在一些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描述某个人物善射的时候,就喜欢用这种方式,比如第一箭射中靶心,第二箭、第三箭射中第一箭射中的地方。刘宠就能做到这一点。在李贤注《后汉书》中引用了华峤《后汉书》的内容中,还有一个关于刘宠善射的类似秘籍的东西。由于比较晦涩难理解,小编先贴一下原文。《华峤书》:宠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这里面看出刘宠的射术是有一套技法的,所谓天覆地载,这是实在是难以理解,在《梦溪笔谈·器具》中提到了这一段技法,认为这是一种使用弩具的手势,不过小编是难以脑补出这种画面了;接下来是参连。参连其实是古代射术的一种。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贵族子弟要掌握的六种技能。这里面不是说射得准就算学会射,其实还有五个小科目——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其中参连指的是先射出一箭,接下来再射出三箭连续而去。不过《梦溪笔谈》中不这么认为,而是解释为一种瞄准的方式。用眼睛将将度(大概是弩上的瞄准器上的刻度)、箭头和目标连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三点一线。另外还有三微和三小,大概指的是分别横竖排列的三个标志物,设置在箭靶上。沈括自己使用了这种方式试验,射出十支箭有七、八支射中目标,比刘宠有一些小差距,大概是熟练度的问题,不过准确率也十分高了。看来科学才是最厉害的秘籍啊。对抗黄巾军在中平元年(即公元年),东汉爆发了规模非常大的、影响非常深远的起义,就是黄巾起义。黄巾军主要分布在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都是在东汉的东部地区,包括后面的黄巾余党,也多在东部(小编认为中平五年的益州黄巾马相可能只是打着黄巾军的旗号)。刘宠是陈王,陈国就在豫州,也是黄巾军比较活跃的地区。按照《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的记载,当时各郡县长吏都弃城逃走,刘宠则准备几千张强弩,在陈国都亭驻军安稳局面。陈国百姓知道刘宠射术非常厉害,不敢反叛加入黄巾军,所以陈国得以保全。不仅如此,还有其他郡县中受黄巾军侵扰的十多万百姓都归附陈国,受到刘宠的庇护。虽然记载如此,不过按照《后汉书·皇甫嵩传》中的记载,豫州的黄巾军是比较严重的,颍川郡、汝南郡包括刘宠所在的陈国都存在黄巾军的身影。由此可见刘宠并不能完全控制陈国,大概只有陈县一带。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中刘宠对抗黄巾军的记载并不是在中平元年,黄巾军初次爆发的时候,而是在中平五年(即公元年),豫州汝南郡葛陂黄巾复起的时候。葛陂距离陈国并不算特别远,根据《三国志·魏书·许褚传》的记载,葛陂黄巾至少到过沛国谯县,陈国也未必不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个说法也是有可能的。在中平六年(公元年),董卓入京掌控朝政,关东各军阀组成联军,其实刘宠也有所参与,他率军进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不过阳夏距离关东联军的前线酸枣、鲁阳或者河内郡都比较远,也没有什么关于刘宠与董卓集团战斗的记载,大概刘宠的行为只是声援关东联军,表示态度而已。刘宠被袁术刺杀刘宠有勇力,善弩射;有刘氏宗室的身份和陈国的政治军事资源,本来有可能在乱世中有一番作为,但是却死于刺客之手。当时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年(即公元年),出现了饥荒,江淮地区非常严重,已经出现人食人的惨剧。当时陈国相骆俊花费钱粮周济百姓,盘踞在淮南地区的袁术也想向陈国求粮,但是遭到了拒绝。当时袁术已经僭号仲家,暴露了他脱离东汉统治的野心。这个时候他向陈国请求粮食,怎么可能得到回应呢?既然外交手段不行,袁术就使用了阴谋手段。他派一个叫张闿的人到陈国。这个张闿也是比较有名的人物,原先在陶谦的部下。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被张闿所杀,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曹操对徐州的强烈报复。张闿假装私自来到陈国,到骆俊的住所与骆俊饮酒,趁机刺杀骆俊,然后又刺杀刘宠,但是具体的过程并不清楚。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都被刺杀,陈国抵抗力量几乎被瓦解,袁术顺势进驻陈国。不过陈国的位置距离许都是非常近的,而许都又是曹操重建汉室政权的地方,不容有失。所以曹操亲自率军驱逐袁术。袁术也在建安四年(即公元年)彻底败亡了。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周礼注疏》、《梦溪笔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