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周平王薨。
远在郑国当质子的太子狐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赶回洛邑。毕竟,周天子之位不能出现空缺,虽然晋侯和郑庄公仍然以卿士的身份继续管理朝政。
几天后,太子孤殁于回国奔丧途中。史书记载是悲痛过度而终。这么一个集仁、孝、忠于一身的优质太子就此止步于洛邑城外五百里的黑树林里。周边的随从们去时是报平王丧,回时是报太子丧。
朝堂上,虢公为难地接受了刚刚登基的公子林,也就是周桓王,给他的卿士头衔。桓王是平王的孙子,父亲泄父也曾以太子身份监国,无奈,天妒英才,泄父竟死在了老爸之前,兄终弟及,这才有了太子狐。桓王从小就对这位太子叔叔敬而远之,虽然虢公作为他的启蒙老师一直让他要学习这位叔叔的优秀品格。
第二个让桓王敬而远之,甚至于有些恨的人是郑庄公。周王室东迁,晋文侯和郑武公因为出力最多,被封为卿士共同执掌朝政,虽说王室权威已经不如从前,但靠这两位有实力的诸侯站场子,王室的面子还是能勉强保住的。后来,晋国国君交接班出了状况,忙着内斗,也就空顶卿士名分,加上郑三代庄公又有手段,朝政大权皆由庄公说了算。爷爷周平王每每见到庄公,都唯唯诺诺,丝毫没有天子的气势,后来甚至还出现了“周郑交质”这等严重损害王室威严的事。最近屡屡听虢公说起庄公“杀弟囚母”之举,在桓王眼里,郑庄公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
郑庄公没有时间,也不想去朝见这位新任天子。平王去世后,他已经连着修书三封。一封是写给正在攻打郑国的卫桓公,软硬兼施地劝他休战退兵,第二封是写给虢公的,告诉他公子狐即刻启程归国,郑国因为正在打仗,无法派兵护送,就让前来报丧的几个周国随从承担起护送之责,自己会择日入朝祭拜平王。不成想,太子狐殁于途中。于是庄公又写了第三封信给虢公,同意立公子林为天子,择日入朝拜见新君。
叔段没有熬过那年冬天,在共国含恨咽了气。武姜得知消息后竟然没有了眼泪,她无力去改变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正在郑卫前线奋战的公孙滑咬牙切齿地大呼要报仇。
卫桓公的日子也不好过,虽说出兵伐郑,是奉了平王之命,是为了维护周礼,但公孙滑和州吁借此机会竟走到了一起,而且还在军中四处串联行赏,颇得军士爱戴。郑庄公加大了兵力,两军僵持不下,已经拖了有近三个月了,眼见天气愈发寒冷,物资补给也变得愈发困难。此时收到郑庄公主动要求停战的信,理由是周朝新君刚立,两国不宜再兵戈相对,而且叔段的叛乱是郑国内政,和卫国根本就是八杆子搭不上关系。桓公顺坡下驴,直接下令停战撤军。
洛邑王宫内,周桓王得到密报,虢公已经把护送太子狐回京的那帮随从以失职之罪全部斩杀,他这才下令收回郑庄公管理政务的权力,转由虢公一人执掌朝务。
郑庄公被彻底夺了士卿之权,怒火中烧;公孙滑见卫桓公撤军,也怒火中烧。这两把火终究会烧出更多的阴谋和战争。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