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觚
保藏地点:历史文物博物馆
尺寸:上直径16.5厘米,下直径9.6厘米,高38厘米
时代:商代
材质:青铜器
简介:腹部饰弦纹和兽面纹带,圈足上饰回字纹。高圈足,敞口,长身细腰,口部和底部称喇叭状。青铜觚最早可能出现在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及西周,西周后渐趋衰微。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精品图集一》
青铜觚的命名
青铜觚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青铜器之一,也是先秦礼器制度的核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觚”为:
“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从角瓜声。古乎切。”
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中,将带有棱的大酒杯之类的酒器称为“觚”。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容器的容量标准。按照《周礼·考工记》,“二升曰觚”,也就是说觚的容量是有标准的,即二升;
第二,器型。遵从“觚,棱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字意,认为觚是有棱之器。
在《考古与文物》年第二期中公布了一件“内史亳同”青铜器,该器物上有铭文,自名为“同”。这件器物的形制极像后世所称的“觚”。
该器为喇叭形口,长颈,腹部略粗,喇叭形高圈足,下沿无边圈,腹部和圈足铸有四道扉棱。颈部饰小鸟纹,其上饰蕉叶纹,腹部和圈足饰站立的鸟纹,中间还装饰有目纹,并镶嵌有绿松石。
但“同”是否真的指向“觚”还存在争议。
觚的器型流变
▲卞家山漆觚(良渚文化)
(图源自良渚博物院)
▲陶觚(二里头文化)
(图源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青铜觚(商代)
(图源自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
▲青花异兽纹花觚(明代)
(图源自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天蓝釉出戟花觚(清代)
(图源自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向右滑动观看觚的器型流变
新石器时代中期,首先出现的是陶觚和漆觚。最初觚主要作为酒器来使用,器型为圆体、侈口,呈喇叭状,平底,无圈足。
商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觚逐渐演变为礼器。其形制相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器身变高,腰变细,口沿外侈程度更大,壁较厚,体更重。从其造型来看,这类铜觚不太适合饮酒,只能用来祭祀。
宋代及其以后,出现了用瓷质做成的觚,又名“花觚”,多仿造青铜器的造型,其功能以装饰和陈设为主。
青铜觚的分类
依据青铜觚腹部宽度与器身高度的比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粗体觚和细体觚两大类。
▲图一:粗体觚,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器高19.5cm,口径12.8cm,足径9cm,腹深14cm
▲图二:细体觚,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器高28.1cm,口径16.2cm,圈足径9.7cm
▲图三:商代旅父乙觚,属极细铜觚,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
器高25.2cm,口径13.2cm,腹深18.4cm
■第一种粗体觚(如图一),在商代早期盛行,商代后期也有,但是数量较少,制作都很精美。在新郑望京楼,郑州铭功路、二七路、白家庄,河北藁城台西,河南辉县琉璃阁,安阳殷墟西区以及山东微山夏镇薛庄村都有发现。
■第二种细体觚(如图二)产生于商早期,体较矮,到商代晚期,这类觚整体增高,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数量较多,较为盛行。
这种觚在郑州铭功路十四中学M4,郑州白家庄M3以及河南辉县等地都有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中所藏的青铜觚也属于此种,其特点是高圈足,敞口,长身细腰,口部和底部呈喇叭状。
这些细体觚有的略曲,有的腹部弯曲的程度较大。大部分觚的器壁较薄,几乎都束腰,腹部多装饰饕餮纹或者弦纹,圈足外撇,圈足上有两个或者三个十字形镂孔。
■除了上述两种比较常见的觚,还有一种体极细的铜觚(如图三),出现的时间较晚,在铜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种觚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较为盛行,装饰华丽,纹饰精美,体极细极高,口部外翻的程度很大,腹部装饰有兽纹,圈足上饰有雷纹、镂空目云纹等,或是在圈足内侧刻有铭文。
青铜觚的纹饰特点
大大小小的青铜觚,除了基本的器型与稀少的铭文外,其身上丰富的纹饰也成为人们讨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