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甲骨文
后来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也就应运而生了。沃盥之礼
武汉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型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型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
西周时期,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匜”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由此可见“匜”和“盘”是当时贵族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组合,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称为“奉匜沃盥”。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武汉博物馆藏的隋代灰陶侍女俑,就可见汉服宽衣广袖之风
广袖遮鼻防飞沫中国人防疫大多戴口罩,国外一些地方民众还有戴围巾遮住口鼻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古人时时刻刻都注意自己的仪态,不让自己流泪流汗流鼻涕时影响他人。据武汉博物馆“行走的课堂”微课介绍,中国是衣冠上国,“汉服”又称汉衣冠,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至今余年,是中华礼仪文化的载体。其特点是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衣广袖,其中宽衣广袖的设计,更能彰显出古人雍容、庄重的仪态。古人宽大的衣袖还兼有毛巾、手帕的功能,从流传至今的“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衣袖可以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古人说话、饮酒时也会习惯性地用广袖遮鼻,这样的行为举止既保持了温文尔雅的仪态,又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与人沟通交流时飞沫的传播。直至今日,宽袍广袖已无必要,但古人这种互不相扰、有礼有节的公共意识,的确值得疫情期间的我们学习。汉服宽衣广袖
拱手作揖保距离据武汉博物馆“行走的课堂”微课介绍,相较于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传统的是“拱手礼”。“拱手礼”也称“作揖”,它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在此之后“拱手礼行于天下”,流传数千年之久。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拱手礼”的基本动作是两手相拱,在胸前叠合,因古人以左手为敬,一般情况下,行礼时男子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而女子行礼则相反,之后在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作揖,躬身致意。武汉博物馆馆藏的清代钱慧安《人物图》(局部),图中人物正在做拱手礼
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通讯员:裴少菲丁燕编辑:黄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