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攻入北京后,强推满清文化,为何唯独没

历代王朝更替,战败者的皇城大多会惨遭烧毁。清朝一贯倡导满清文化,对汉人推行”留发不留头“的坚定立场。可紫禁城作为明朝国都,清军攻入北京后,皇城却安然无恙。个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清军强大,固然是事实,但打败大明帝国,的确含有幸运的成分。

首先,明朝帝国并非败给了清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

北京紫禁城午门

明朝帝国晚期,国运风雨飘摇,从万历后期开始,几代帝王昏庸无道,党争祸乱,宦官横行,国库空虚,民心离散。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明廷平定内乱愈加捉襟见肘。以张献忠、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在全国大范围形成割据之势。

表面看上去,明朝帝国实在不堪一击。但是,即便是在上述纷繁乱象的情况下,清军凭借一己之力攻入山海关,仍然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几千年汉文化的熏陶,单是明朝一代,在国难危机关头,总会涌出捍卫国家的忠臣勇将。明神宗继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击退北部瓦剌大军的进攻,在最危险的时刻,保卫了明朝国都北京的安全。

将时间轴推演到崇祯时期,明朝重臣袁崇焕,同样给清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面积。明朝内乱,战局形势异常复杂和玄妙,各股割据势力乱象丛生。在博弈中,李自成把明朝大将吴三桂推向了清军的怀抱。

于是,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兵败,清军侥幸入关,窃取了李自成起义军的胜利果实,从这个角度看,关键一战,明朝并非败给了清军,而是败给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大明帝国眼里,清军仍然是手下败将。

其次,真正的斗士,胜利者往往尊重无力回天的失败者。

清朝对明朝帝国的尊重,而对战败者李自成却极力贬低,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清军面对大明帝国,内心无法真正产生强大的自信。相比较而言,史可法在扬州抗清失败后,惨遭屠城。

清军的张扬,连续多日遭到史可法的压制,屠城行为灭绝人性,是报复,也暴露了清军内心的怯懦。这个做法,无异于敌人死后,在其尸体上连踩几脚以泄愤。

话说回来,清军轻松入关,轻松攻占北京,紫禁城没有给清军带来切肤之痛,并且这支外来的客人想反客为主,也就没有了烧毁明朝国都紫禁城的动力。即便如此,后来的清朝乾隆皇帝,以清朝发言人的资格,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这样评价史可法:

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

同样,明朝将领虽败犹荣,获得了清军的敬重。摄政王多尔衮入主中原后,曾在武英殿临时主持政事,没有进入太和殿,即俗语所说的金銮宝殿,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中原文化具有先进性,汉文化势不可挡,紫禁城就是可以触摸的汉文化

满清文化向汉文化靠拢,衣冠服饰,强制“留发不留头”,这都可以。但对于汉文化,清朝不仅不能拒绝,而且这正是清朝需要抓紧恶补的学习课程。

汉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礼制文化的核心就是为王权统治服务的,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城设计时的思想基石。紫禁城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参照《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王城规划思想建造的。

紫禁城,能够拿来,改造后为自己所用,何乐而不为?一把大火将紫禁城烧毁,傻子才做的事嘛!不仅如此,除了对汉人有所介意之外,在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吸收上,清朝毫不含糊。细节方面,从清朝皇帝对后世子孙教育采取的措施,足以看出他们对汉文化的重视。

一、文化课程表:四书、五经、诗词,至于满文,肯定也是要学的。紫禁城中设立上书房,安排皇子、皇孙读书。师资力量雄厚,这些清朝统治者子孙们的老师,是翰林院饱读诗书的大学士。

二、思想教育从娃娃抓起:在乾清宫开辟祭孔处,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当然,孔子的牛人学生也会在列。皇子们每日进教室之前,是要先祭祀一番的。

所以,光头可以、长辫子也行,但去其表象,清朝必须拥有一颗拥护儒家传统文化的虔诚之心。

紫禁城免遭烧毁,看似最不重要的理由:修建紫禁城的成本太大了

关于明朝建设、维修紫禁城的成本有多大,前面几期文章另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简单提一点:古代人搞不清雷电容易引起火灾,而紫禁城恰恰以木结构为主,多次遭受火灾。

写作业时,一个单词造句抄三遍,一般人感觉就腻烦了。但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们,不仅不烦,并且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火灾后再建,建好后,再遭火灾,还建。

为说明紫禁城的伟大,这里摘取《明史·本纪》中的几段文字,可以看出紫禁城一路走来,有多么艰难:

永乐十八年(年),三殿成。十九年四月,三殿火灾。正统六年(年)十一月,三殿重建成。(按:用时20年)嘉靖三十六年(年)四月十三日,三殿又灾。……四十一年重建三殿成。(按:又用时5年)万历二十五年(年)三殿又灾。……七年八月中极、建极二殿成。(按:用时30年)

咱这里说的都是时间,明朝修建紫禁城时,除了时间,更需要白花花的银子!

既然连汉文化都可以接受,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何况大明帝国留下的这点家底产业,也是伴随着明朝始终的。紫禁城历次的建设和维修,倾注了明朝多个皇帝的心血,无数建筑工人的汗水,的确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清朝这个接盘者,没有理由不保护好紫禁城。

总之,清军攻入北京后,紫禁城未遭战争焚毁,确是紫禁城之幸、国之幸!

文\晓园杂记图\网络

参考资料:《明史》《解读故宫:一座宫殿的历史和建筑》《故宫营造》

相关文章链接

别拿故宫开涮!元年夜饭全部取消,这样利用故宫资源不可取

从南京到北京,明朝迁都的三大理由,其实明成祖朱棣最在意第三条

故宫冷知识:故宫年夜饭的背后,皇帝过新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