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记者追本溯源,以当代视角看周朝礼制

周代礼制观察人性,根植人情,节制人心,规范人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儒家文化的渊源,历史悠久的周礼文化又有哪些现实意义?6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做客齐鲁大讲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带来《周礼与现代社会》专题讲座。王锷教授何为礼和周礼?古时,礼指祭祀鬼神之事。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礼的范围逐步扩大,演化为人伦规范,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各种典章制度。“礼是俗的规范化,是现实生活的粉饰化;礼是人行动的准则,是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王锷讲述到,礼俗之间是互动的,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常将礼俗、礼乐合称。如果离开了礼,人的行动就无所依据、不知所向。周礼就是周代礼制。《周礼》曾将周代礼制概括为“言、凶、宾、军、嘉”五礼,即祭祀礼、丧葬礼、周天子与诸侯国之礼、协统天下各国之礼、万民相处之礼。从个人的饮食婚嫁,到国家的田猎征伐,无不蕴藏体现着周代礼仪。《三礼》和周礼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三礼》包括《仪礼》《周礼》《礼记》集中记载了周代礼仪制度。王锷指出,”要想了解周代礼制,这三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周礼》共六篇,记录三百余种官职。现存十七篇《仪礼》记录古代如何举行丧葬礼、如何遵循婚嫁礼俗,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王锷指明,“现在无论是办丧葬礼,还是论及男女婚嫁,其中的礼仪规范都可以追溯至此书”。而《礼记》对《仪礼》所规范的行为,作了详细的原因解释。有一部分周礼流存至今,对现代社会仍有影响,其范围涵盖饮礼、冠礼、丧葬礼、祭礼各个方面。例如周人十分注意饮食礼仪“让食不唾”,若是要给别人敬让食物,则不要给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以表示尊敬。”长辈夹菜后表示感谢或予以敬礼、不能大声吃饭、夹菜时不可来回翻动……这些饭桌礼仪,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尤为常见。周礼对现代社会有什么价值?王锷提到,周礼不仅存在于先秦时期,有许多朝代都曾依据周礼制定相关规范。但周礼以及其他时代礼仪制度,在今天肯定是行不通的。“礼,时为大”,任何礼仪制度都是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符合的。周礼对现代社会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导个人修身养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启示领导人以礼治国。关于个人品性修养,《礼记》曾提到:人时刻受外界万物的影响,若不加以约束,则会胡作非为、恃强凌弱。因此要制定礼制、引导人性人情,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社会才能安定运行、规律发展。那么如何引导情性呢?《礼记·大学》为人们指明一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而在国家社会方面,王锷认为,“现行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纰漏之处,但我们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情况,借古鉴今、将周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发展,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民有章可循,依礼而为”。随后,观众就“制定礼制需要参照什么标准”进行提问。王锷强调,制定规范需要联系实际,“现实需要我们制定哪方面的礼制,我们就寻找古代或国外关于这方面的、可借鉴的规范,再结合实际情况去完善”。而关于“礼俗的变与不变”这一问题,王锷表示,“古礼和今礼的最大区别是形式有变,但其本质精神是不变的”。这些流传千年而不变的优秀精神品格,也正是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内容。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所,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等著作。齐鲁大讲坛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山东大学“校园记者”刘奕娴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