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d141olg/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女子从十五岁开始,要举行成年礼仪式,把头发盘起来,男子束冠插簪以固定头发,谓之“冠礼”,女子以布帛包发并插簪固定头发,谓之“笄礼”,冠礼与笄礼统称为“结发”礼。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冠礼,而女子从十五岁开始,一般在找到婆家订婚后才行笄礼,《仪礼.士婚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女子到二十岁时仍未找到婆家,就真正成为大龄剩女了,就也要行笄礼,视同已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可积极主动地去寻偶了。那么如何让这些大龄剩女找到如意郎君呢?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和办法,那就是设定一段时间,给未婚男女们提供一个见面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恋爱。《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就是说,周代时官家主动出面干预大龄未婚的问题,对不积极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家要“罚之”。在官家组织的这个活动中,“奔者不禁”,何谓也?原来古代婚礼的礼仪有六,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奔”指六礼不备,直接私定终身。可见,“私奔”在古代是受官家保护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子还找不到对象,那就成老大难问题了,许多女子的压力很大。我们读一读《诗经·召南·摽有梅》,就会有很深切的体验。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诗中的字词:摽(biào):这里当为采摘、采撷的意思。迨(dài):等到;及。吉:好日子。今:现在;当下。谓之:这里指随你所谓,你说啥就是啥,不用再和我商量了。塈(jì):《说文》:“塈,《说文》仰涂也。”颜师古注:“塈,如今仰泥屋也。”塈的本义是仰着头涂饰屋内的天花板或高处的墙体,这里引申为仰着头采摘高处梅子的动作。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快来采撷梅子吧,树上果实有七成;追求我的男士们,选好吉日就来吧。快来采摘梅子吧,树上果实剩三成;追求我的男士们,最好现在就来吧。快来采收梅子吧,树顶果实倾筐收;追求我的男士们,按你所说快来吧。这首诗以采梅比兴,女主人公把自己喻作树上的一颗梅子,眼看树上其它的梅子被人逐次“摽”走,而自己却一直无人问津。当树上还有七成的梅子时,女主人公还端着点架子,“摽其吉兮”,要求选择良辰吉日;当树上只剩三成梅子时,女主人公就有点急了,“摽其今兮”,恨不能今天就能被人娶走;当树上梅子所剩无几,连最高处的梅子也被人仰面倾筐就能取走后,女主人公是真急了,完全投降了,几乎用祈求的口吻要求男士们把她娶走,没有任何条件,人家说啥时候就啥时候,说咋办就咋办。读完这首诗,让人暗生同情之心,女主人公好歹也是颗鲜梅,这古代的男孩子们也太挑剔了,难道白送的梅子也嫌酸吗?“仲春之月,奔者不禁”都没能把自己嫁出去,女孩子们也请不要绝望,因为还有机会,到暮春之月就是我国正宗的“情人节”。古人把夏历三月,即暮春之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设为节日,谓之“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古代少女的成人礼―“笄礼”,一般就在这个日子举行。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所以上巳节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上巳节”让我想起了《易经·革卦》中的两句话,一句是“巳日革之,行有嘉也。”另一句是“巳日乃孚,革而信之”。“嘉”是古代五礼之一,就是关于婚冠喜庆的礼仪。“革”就是改命,“巳日改之,行有嘉也”,这句话对于大龄女们来说,真是一句吉言,是改命之言,行之则必得佳偶,以成嘉礼。如此则一顺百顺,万事舒展,所谓“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易经》是群经之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上巳节”以暮春之月的第一个巳日为节,是有极深的文化根源和底蕴的。对于未婚青年男女而言,“上巳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