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是什么拜礼

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是一种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叫做长揖或作揖。它是一种表示尊敬和谦恭的姿势,通常用于平辈之间或者下对上的场合。它的具体动作是:双手合十,掌心相对,拳头相对,然后将双手从胸前高举到头顶,同时身体向前弯曲,下腰鞠躬。

这种礼仪在上古时期就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它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礼节风尚。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这种拜礼,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在《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这样一句诗:“我其观兮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履兮,我其从事兮鞠躬。”这里的“鞠躬”就是指作揖的动作,表示诗人对君主的敬意和忠诚。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时,都是用长揖的方式互相致敬,表示他们之间的平等和友爱。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就是用长揖的方式向她问好,表示他对她的尊重和好感。

拓展延伸

长揖的起源和发展

长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约有年左右的历史。它是由古代的拱手礼演变而来的。拱手礼是一种双手合十,掌心相对,拳头相对,然后在胸前微微晃动的动作。它是一种表示平等和友好的礼仪,通常用于同辈之间或者上对下的场合。

长揖的发展是由于周公旦在周成王摄政期间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称为周礼。周礼规定了各种场合和身份的不同礼仪,其中就包括了长揖。长揖是一种将拱手礼从胸前高举到头顶,并同时鞠躬的动作。它是一种表示尊敬和谦恭的礼仪,通常用于平辈之间或者下对上的场合。

长揖的影响是由于它在汉族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长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长揖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如祭拜、礼敬古圣先贤、表达敬意等,仍然可以使用。它是一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精神的方式,可以增加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长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武术、戏曲、民间艺术等,也可以使用。它是一种展示技艺和风格的方式,可以增加美感和魅力。

长揖在一些日常的场合,如与长辈或者尊敬的人见面、道别、致谢等,也可以使用。它是一种表达尊重和谦恭的方式,可以增加亲切和友好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