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朝礼制下移的原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号称礼仪之邦,自周公旦创周礼闻名天下始,再到孔夫子穷极毕生精力致力于匡复周礼,使得人们对礼制的理解和重视不断加深。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们为了维护社会统治系统的稳定,创制了礼法,而后将礼仪和法制相结合。

在通过法律规范礼制执行的同时,礼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完善、普及和推广,通过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而使得统治更加巩固。

一、什么是礼制

1、礼制起源

礼制最早起源于旧石器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祖先的崇拜,促使了祭祀的萌芽形成,并逐渐演化出一套祭祀的规范和准则。

久而久之,最终被固定下来的就成为了礼制的雏形。

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出现,出于统治者维护统治权威,区分阶级以稳定社会的需要,礼制也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成熟。

2、礼制包括哪些方面

三礼,是我国古代三本关于礼制的经典著作,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

其中,《周礼》作为三礼之首,汇集了周朝及各诸侯国的官职以及制度,其中所载的三百七十八种职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官职都与祭祀活动有关。

同时三礼,也指祭祀天之、地、宗庙之属礼。

五礼,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总称,《隋书》中有记载:“周公救乱,弘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这也就是说祭祀方面得属于吉礼,丧葬方面是凶礼,军事方面有军礼,待客之事为宾礼,嘉冠婚姻之事属于嘉礼。

二、礼制的作用和意义

上文提过,礼制最早源于祭祀活动,而祭祀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从封建统治者的祭祀天地,到民间百姓祭祀祖先,无一不是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和规程。

占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也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

从人皇伏羲创制先天易,再到周文王演化周易,占卜一直都是统治者在决策国家大事之前必须做的事情。

前有武王伐纣之前占卜以决吉凶,后有汉文帝刘恒在到长安继皇帝位之前因辅臣意见不一,而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去继位。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是政教合一,带有宗教性的礼制,更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所以那时候的皇帝称天子,就是上天指定的人皇。

而“商元圣”伊尹,之所以能够将天子太甲流放,还是因为他“格于皇天”——天的代言人的特殊身份。

所以,中国古代早期,源于祭祀的礼制在国家的统治和治理方面是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征伐、继位的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在通过规范约束了百姓,全国上下统一思想的同时,也对皇权有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礼制在宋朝以前的发展

1、克己复周礼

随着周公做成周礼,设置专门掌管天下礼仪的礼官,我国古代礼制此时基本已经非常完善。

春秋时期,孔子不但亲自到鲁国向老子问礼,而且在他周游列国要求大家“克己复礼”的同时,也进一步宣扬了周礼,此时的礼制已经被他推举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到了汉朝,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历代皇帝都推崇“无为而治”,礼制就成为了约束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标准的准则。

2、统治者需求

隋末唐初,三省六部取代了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科举制取代了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尤其是在唐高宗之后,随着关陇贵族的势衰,统治集团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方社会也因为之前主要是由门阀世家主导,现在也出现了权利空档。

这也就使得朝廷必须重建社会秩序。

四、宋代礼制

1、从“礼不下庶人”到为庶人制礼

自唐朝武则天将关陇集团清除之后,门阀势力衰弱,导致古老的礼制传承不下去。

这时新兴的民间贵族又兴起,需要仪式感强的排场来提升自己影响力,同时,民俗中的一些陋习愈演愈烈,国家需要去糙存精,所以就把礼制重新修订完善成更适合民间的风俗习惯。

同期,乡一级的治理方式发生变化,原来的乡亭里制度逐渐转变为乡村制度,这也使得教育资源也开始下移。

到了北宋末年,官修礼典《政和五礼新仪》正式对庶人的礼制进行了明文规定:“庶人婚仪”“庶人冠仪”“庶人丧仪”。

礼典颁布后,朝廷要求各地都按照新仪执行,甚至婚丧嫁娶都必须由专职的礼生来进行指导。宋代《朱子家礼》正是对之前书仪、杂礼书的杂糅和取舍而成。

2、战乱导致民间地方自治力加强

唐朝中后期,藩镇势力割据严重,常年战乱,政府对乡村一级的控制基本都是通过当地富户来进行的。

到了北宋时期,里长、户长等基础的地方职位,大多都有地方的富户来担任,地方富户这一阶层已基本取代了之前的门阀大族,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慢慢成为了一种新兴起的地方庶民化宗族。

这些新兴的宗族较之门阀大族更愿意学习,也更有接受新事物的需求,在教育资源和权利同时下移的情况下,下层社会对于礼制的需求则是一种必然现象。

五、宋代礼制对后代的影响

1、宗族家礼

《朱子家礼》随朝代更替不断变化完善,逐渐形成了由乡饮酒礼、祭祀地方性神灵、举行宗族祭祖礼三大礼仪构成的成熟体系。

其中的乡饮酒礼是沟通庙堂和乡里之间的关系桥梁,它源于周朝,在唐朝时属于乡学的一部分。

明朝时期得名的鹿鸣宴(主要用于为得解举子饯行、励志),是现如今升学宴、谢师宴的前身,也是在唐朝从乡饮酒礼分离出去,独立发展至今的。

《家礼》作为一种从宋朝开始流转的民间礼制,一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现如今在我国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地方宗族都有流传下来的家礼。

2、民间风俗

另外,地方风俗也对民间礼制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其内容庞杂,经年流传,也形成了很多陋习,以寒食上墓为燕乐为例。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每年的清明节都有一天法定假日,以便人们能够到先人墓前祭祀洒扫。

可是在唐朝以前,真正祭祀亲人的节日却不是清明而是寒食节,民间的百姓还把扫墓和外出郊游,亲友聚会联系起来。

这在当时可是有反礼制的,以至于唐高宗李治都不得不颁布诏令以制止这种不合礼法的民间“陋俗”。

可是民间习俗形成已久,禁断不易,唐高宗的诏令不但没有实效,反而寒食上墓的习俗已经在朝廷官员中流行起来,唐朝就曾明确规定过高级京官不允许寒食节以扫墓为由请假回家。

后来到了唐穆宗时期又逐渐放开了,这样,一直到了宋代以后直到明清才逐渐地开始变成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可是对寒食节为燕乐,就是举行宴会聚餐者仍然还是坚决反对的。

而像“送葬酣饮”这种陋习至今也在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更是群众基础广泛,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吃绝户”的恶习。

针对这种政令都无法行之有效的现象,当时的唐政府于是就决定以礼制来进行“移风易俗”

结语

礼制因为其涵盖内容多,社会涉及面广等原因,是一种对社会非常有效地控制手段。

《礼经》中就曾提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就说明礼制的作用本就是可以在统治者用以界定阶级同时,也可以用于对国家的治理。

礼制的下移就可以说是礼制自身发展完善的一个过程。

随着朝代更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不同,政令会有所差别,但礼制却一直在不断完善,由于唐朝以前门阀大族承担着主要下层社会的主要管理职能。

到了唐中后期社会变革剧烈,门阀大族被赶出朝廷后,在朝堂之上失去话语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地方控制权。

政府对于地方的庶族管理上就形成真空,由于也无法可依,所以礼制在唐宋时期发生下移也是必然现象,但一些礼制到了民间之后与民间风俗融合,也造成良莠不齐,甚至是反礼制的一些现象。

同时,新的庶民化宗族兴起,也为礼制下移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参考资料

《政和五礼新仪》

《礼经》

《朱子家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