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施云江先生多重证据法研究显示,《归藏·易》是中国社会史前“贸易+货币”条件下制度创新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最早金融规则。
但《归藏·易》作者是谁,在史学界是个迷,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年前的黄帝所作。
二是年前天皇氏古越王。
三是年前商朝宰相伊尹。
《归藏·易》的作者大约是在-年前这个时段。但从“贸易+货币”才能出现金融关系的历史效用和逻辑互证条件看,黄帝太早而伊尹太晚且资格也不够。
那么,天皇氏古越王是谁呢?
货币发明人帝尧二女婿典龙曾经的渔民身份与这种顶尖的巫师文化关系显然是不匹配的。但古人传承天皇氏的画象明显是一个男性渔民。而古越王与典龙会稽郡候的身份是相配的。如果大禹时期的天皇是指帝尧,那么,说典龙是被天皇赐“氏〞是合理的。但《归藏》的巫师文化也只能出自其夫人贞人女匽。贞人是南方巫师。北方巫师称鼑人。女匽是从“以鼎为卜”的鼑人转向“以贝为卜〞贞人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古人常常将远古复杂关系寄放到某一个人身上的现象。
如果天皇氏古越王是典龙夫妇合称,这就让《易》出皇家合理了。但这个说法仍有矛盾,因为真正的作者无可争议的还是帝尧次女北方巫师转南方贞人的女匽。
世人对年湖北陵江王家台15号秦墓发现《归藏》后,认为《归藏》早于《周易》,但《周易》更高级,更实用,更有深度。这是合理的。但晋太康元年(年),汲郡盗墓贼在战国墓中发现《归藏》。西晋学者就已不认识它了。
汉代著作《周礼·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显示《归藏》独特且重要。
关于为什么秦简《归藏》与《周易》卦画是可以对应的?金融易《归藏》与《周易》前后相差了年,综合人文关系的《周易》显然是从《归藏》金融关系中升级出来了。
《归藏》四千多字的卦辞,由后人添加作注的可能是存在的。但从造字关系依然可以看到甲骨文出现的蓬勃期是在年前左右九州百族大融合、贸易大发展时期。
研究显示,作为大禹统一九州后,出现贸易关系下的金融易《归藏》,这是贸易需求大增的产物,也是货币需求大增的产物,更是社会产业能力和财富大增的结果。当然,这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表现,是帝尧社会改革成功的标志,更是社会意识形态正确引导的结果。最终显示出中国文化支撑文明沉淀的力量。这些关系环环相扣掉一环都不行。
由此可见,“贸易+货币”关系看似简单,但出现的条件是极其苛刻的。人类社会中由中国率先出现,是因中国人类坚持沿“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关系引导,从盘古到大禹经历了多年单一产业的酝育和先进部落之间的不断融合,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总会出现异常敏锐又意志坚定的政治家,来推动社会融合和改革,将社会送进全新的演化轨道。
大禹统一九州,制定税法《禹贡》的“五服纳税区〞,也成为大禹“贸易立国”的“五臧贸易区〞。女匽以《禹贡》为本,贸易为“源”,金融为“气〞作《归藏·易》,并为典龙贸易采风画的画作注,形成了《五臧山经》,后人添加后成为《山海经》,也成为上海偒傣人“嘎讪胡〞的源头。
中国文明的史前大崛起,要数帝尧改革后,大禹统一九州的历史阶段最显著。中国社会由此走进了多年从部落文化纷纷瓦解走向社会大融合的“夏商周〞演化轨道,大融合造就大金融。
《山海经》显示,中国社会从年前与贸易关联的部落(山头)有多个,到春秋末多年的演化后已成为40多个诸侯国,然后进入战国,最后是秦始皇的统一。
年前,中国北方在社会演化中已明确意识到了族群融合的好处。于是,创新了很多类似的制度尤其是“金融贸易规则〞来引导社会向“合”,并以此作为“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工具。
由典龙女匽夫妇担纲“要服〞的会稽郡,在“贸易+货币”的关系中发现了金融的价值。
中国六部《易经》中的前三部基本只有图本而没有文字本。中国最早留在甲片上的甲骨文,也并不是在年前突然形成的。甲片也不是史前中国人类使用文字载体的唯一。只是甲片抗住了岁月的融化到了今天。甲片上的字,也不是中国史前造字的唯一形式。从甲骨文上一个“福〞字有个来看,是有个造字部落被融合了。
最早三《易》的图本时代,虽有个别字符如“l〞、“乂”、“巫〞等出现。但到年前炎黄融合时的仓颉也只造了28个字,也只是表形的字符并不算文字。
研究显示,年前九州大融合的人口集中度最高、族群交叉最多,经贸关系最灵活复杂的地区正是由会稽郡侯典龙领导下的南方地缘经济,而上海沙冈产业基地这一经贸出发地到春秋末留下了中原以外,边缘文化最发达之地的“吴越〞。
中国华夏文明书面文化传承体是由最早朴素的象形画到巫师抽象提成了字符,由此连贯起来表意成了文体,即,亦图亦字的巫师文体。到孔子时期有了文言文,到了“五四〞时期有了白话文。
同时代出现的《五臧山经》与《禹贡》和《归藏》三者紧密关联,但功能又各自独立。《禹贡》主税赋是政府行为,让九州五大纳贡区税(贡)当归“熟地”。《五臧山经》主贸易采风叙述。而《归藏·易》主贸易盈利当归熟地。后来,女匽用的两味中药名就叫“熟地、当归”。今天中医还在用。
在年前的贸易路上,江苏昆山出现的“戊且右衣〞(复旦大学李辉教授解读为越祖佑裔,意思是请会稽郡的越地祖先保佑贸易顺利)的陶罐与同时代三危地区出土的齐家文化的臧“货贝〞的陶罐功能极为相似。
综观《易经》历程可见,《归藏·易》是中国易道理性演化中从单一产业关系走向综合社会治理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也是中国最早税法《禹贡》在会稽山形成后,对偒傣商贸崛起作引导关系《山海经-五臧山经》的一个操作规范。
由此可见,《归藏》是中国《易经》从连山、洛书、河图单一产业关系升级为多元社会关系的开始,是文王作《周易》的前奏,最后由孔子作《十翼·易传》完成了中国《易经》作为“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也是盘古、伏羲、女娲、女匽、文王、孔子历时万年共同守成中国唯物理性的中转。
从女匽以人为本的《归藏》,到文王《周易》最后由孔子“儒学〞锁定了一条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唯物路线。在表达上由大禹“惟精惟一”到孔子“客观无咎“到今天的“实事求是〞。
小结一下《易经·归藏》关系:
1.《易经》是中国社会生产关系连续升级的标识,是“道德规范和立法原则”的起点,其易道理性与象形文字、唯物信仰构成的三大文化关系共同守护了中国文明的持续。
2.《连山》、《洛书》、《河图》三《易》代表了中国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单一产业关系。为金融易《归藏》显世打下基础。
3.女匽及时将社会出现的“贸易+货币〞关系作金融《归藏·易》加以约束。
4.年后,文王将《归藏·易》导入人文复合的《周易》和孔子《易传》的进一步深化完成了中国《易经》“群经之首”的文化地位。显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走向成熟。
5.由“贸易+货币”形成金融关系构建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走向文明抗拒野蛮的现实引导,也是人类走向同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引导。
典龙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人类货币起源文史馆馆长:范娜
年9月6日
注:本文摘自典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施云江著《人类最早金融规则归藏——发端于中国上海的偒傣文化》,发布于新华网、百度-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