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简介 >> 古人故事话说周礼

古人故事话说周礼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周王朝离现在比较久远。关于那个朝代,今天还能被提及的,除了《封神榜》,就是周公之“礼”了。周“礼”不是送礼的礼,而是礼节的礼。这个国家究竟多有“礼”,透过时代阻隔,文化屏蔽,我们了解的一直很笼统。《周礼》是一本书,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德服人”的理论专著,据说作者是周公旦。说起周公旦,可能有人不熟,但他的“铁粉”孔老夫子,大家因该都认识。孔老夫子曾曰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明确了自己《周礼》的“铁粉”身份。而且孔子大半生东跑西颠,就是为了落实《周礼》所描述的世界。所以说,儒家思想源自于《周礼》,应该是个没有争议的话题。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我们国人被文明教化了几千年,为什么后人不论国争,还是党争,都可谓刀刀见血?而周的时代,文明将开未开,居然这么讲“礼”,以至于忽悠的孔老夫子,在创建儒家理论的过程中,始终以法先王为导向,对周顶礼膜拜。周之“礼”是怎么炼成的?当时人们彬彬有礼的面具后,又藏了怎样一副面孔?都让人特别好奇。首先《周礼》的作者周公旦,就是一个特别有“礼”的人。周王朝创立后,武王姬发在位两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就是周成王。因为成王年纪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暂代朝政。至于姬诵有多小,说法不一,有的说十二三岁,《史记》记载“成王少,在强葆之中”,更是个小奶孩。关于周武王的岁数,也有很多版本。有说90多的,有说60多的,还有说40多就挂了。为此,不妨推算一下。根据公开资料,周文王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活了96岁。武王是文王第二个儿子,文王死的时候,武王起码60多了。从文王死到灭商,又用了10年之功,加上执政的两年,周武王死的时候,至少已经70多岁。不管姬诵是十二三,还是尚在襁褓,都应该算晚年得子。难道武王壮年时就没生过儿子,非让一个小屁孩接班吗?唯一合解释就是,姬诵后面有人。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周武王的老婆,姬诵的妈名叫邑姜。而这位伟大的女性,是姜太公的闺女。周王朝之初最有权势的两个人,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周公旦。所以,姜太公的外孙接班,由周公旦辅政,怎么看都是一种权利平衡。武王其他儿子,只能洗洗睡吧。权利如此平衡法,果然天下不服,纣王的儿子武庚,和负责监视他的周公旦的仨兄弟,一起举兵造反。后被姜子牙和周公旦联手剿灭,武庚因“颠覆国家罪”被诛,周公旦的哥哥管叔也因“造谣传谣”被杀。这说明面对权力,周人与后人,并没有本质其别。该有的算计和残暴,一样都不少。

但是表面上,周王朝确实很有“礼”。周公旦辅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这里或许有太公望因素,但至少是还了。还有更讲“礼”的,武庚是纣王的儿子,商被灭以后,居然还让其回殷地做诸侯。尽管武王也不放心,把三个亲兄弟布在周边看着他。但不管怎么说,能让武庚回故地,而不是把他发到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或者直接咔嚓了事,就已经很仗义了。武庚最后反叛被杀,周王朝依旧把微子(纣王的哥哥)封在殷地。你能说周不仁义吗?对内权争,机关算尽。对外分封,大仁大义。这是个啥节奏?或许只有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才能解释“双重性格”是怎么炼成的。为此还要闪回一下。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两次大会诸侯于孟津,据说每次都来八百多诸侯。最后武王率5万大军伐纣,诸侯纷纷相应。等打到朝歌时,纣王以70万大军迎战。史书上说,武王“以大卒驰帝纣师”,意思就是率领大军发起攻击。稍有军事常识的都知道,5万对70万,即便对方是乌合之众,也不待直眉瞪眼往上冲的。料想讨纣联军,至少在40万以上,否则这种打法就等于作死。所谓5万大军,可能只是周武王的军队,而那八百诸侯,不可能一家只派一个代表来伐纣。仅从牧野之战来看,周虽然取得政权,还不能想干嘛干嘛,他只是诸侯中的老大。没有绝对实力的老大,必须维护大家共同遵守的秩序。而这个秩序,应该就是两次孟津会盟,所主要谈判的内容。第一次会盟,武王说伐纣条件还不成熟,第二次会盟才进兵朝歌。可见武王与诸侯的谈判并不轻松。作为地方诸侯,最大的利益是,确保血统继承不可动摇。所以,周王朝只能坚守这一原则。因为一旦失信于诸侯,就可能成为第二个纣王。

所谓周之“礼”,并不是周政权有多高尚,而是因时而定,基于当时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而表现的状态。可能社会封闭,信息单一,把孔老夫子给忽悠了。也可能因孔子所处的年代,诸侯争霸,兵连祸结。老夫子太希望恢复周初稳定的社会,而刻意“导向”的结果。总之,此后华夏民族,被引向一条崇尚道德,漠视规则的梦幻之路,一直到今天。所以,忘其根而求其本,过分粉刷历史,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