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的四饮和六饮是什么,你知道吗
醴:一般认为就是酒正“四饮”中的“清”。古今对此的解释似乎比较一致,都认为是一种甜酒。甜酒含糖比较多,酒的浓度也非常低。甚至有一种解释是:“醴者,以冀与黍相醴,不以曲也,浊而甜耳。”意思是用谷物的芽与黍制成,不用酒曲发酵,因此其汁液比较浑浊2.凉:郑玄的解释是:“凉,以水和酒也。玄谓凉,今寒粥,若糗饭杂水也。”“凉和水都不在酒正“四饮”之列,所以一般认为是没有什么厚薄滋味的东西,不需要酒正去管理。
郑玄的解释其实有二,一是掺了水的酒,显然是很稀薄的酒;另一种是将炒熟的米麦谷物煮成饭以后,再掺水做成的饮料。大概这样的饮料与稀粥差不多,又不需要再煮热了饮用,所以又叫“寒粥”。这样的饮料实际上很接近现在的大麦茶,即将大麦炒香之后研末冲服。“寒粥”的解释似乎更符合“浆人”的职责范围。明代有人将“凉”解释为冰水:“凉者,字从即水也,大暑用之,所以清褥气。””这样的解释似乎比较牵强。
医:《周礼注疏》中,郑玄对医的解释是:“酿粥为醴,则为医”。也就是将粥发酵后形成的一种甜酒。但明代《周礼注疏删翼》则云:“医,郑氏以为梅浆,能生津止渴者。”但后一种说法还没有找到原始出处。郑氏所谓的梅浆,指的是“碴”(见下文)。“六饮”如果出现一个非谷物原料,是不合情理的。郑玄在“六饮”中并没有将“酶”解作“医”,因此不能强行地以发音相似而混淆“醺”、“医”的区别。
融yi:《周礼注疏》中汉·郑玄的解释是:“础,今之粥。《内则》有黍酿。融,饮粥稀者之清也”。如此说来,融,只不过比较稀薄的粥饮而已。但到了明代,有人将融解释为:“酗,即今饴糖,一名[食易]糖。米麦酿成,盖以白糖为汤,有消食止渴之功者。造法与酒略同,故字从西。先儒遂误解为酒也。”12这样的解释似乎比较牵强,只是根据字音的近似,推出融就是麦芽糖的甜水。
关于“六饮”(狭义)的含义,若要细致查考,将很费篇幅。同时后世许多解释,已经偏离《周礼》原始意义,多夹猜测,难以为凭。但总的说来,属于“浆人”制造的狭义“六饮”,无论发酵还是不发酵,其酒精含量都是非常低,低到不属于“酒人”制作,而由“浆人”操办。
这“六饮”的基础是水,水不仅单独作为“六饮”之首,同时也是其它五饮的基础。除水以外的五饮,后其成分都是谷物,其间的变化也在于谷物。炒熟炒香,再煮成粥,加水稀释就是“凉”。把谷物直接煮成粥,加水稀释,就是“配”。米汤略微发酵变酸就是“浆”。用谷物发芽之后再发酵,就成为甜酒,这就是“醴”。直接用米煮成粥以后再发酵,制成的味道偏甜的薄酒,就是“医”。所以本文认为,“六饮”实际上就是古代最早的简单饮料。这些饮料用水与谷物为原料,根据处理谷物方法的不同(发酵与不发酵、发酵程度及产物的不同),被分成不同名目的饮料。
《周礼》中的“六饮”还没有掺杂其它植物的叶片或根茎等成分,只是水和谷物为原料。反映秦汉以前礼仪制度的《礼记》一书,也记载了许多饮的名字,但没有任何解释。东汉郑玄对这些饮料有选择地进行了解释,其中提到:“以融为醴,酿粥为醴也。黍,融粥也。浆,醉哉也。水者,清醴也。葩,梅浆。滥,以诸和水也。以《周礼》六饮校之,则滥,凉也。纪营之间,名诸为滥。””这些解释与郑玄解释《周礼》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了:
“酿,梅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酸梅汤。这种“梅浆”可能事先将酸梅汁发酵,也可能不发酵。但关键问题是,如果郑玄的解释属实,则这是一种先秦不用谷物、而用其它植物果实酱汁制成的饮料。因为只有这一个证据,因此还很难得出先秦已经有植物果汁制成饮料的结论。但可以认为,至晚到东汉,已经出现不用谷物制作的果汁类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