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从熊孩子大闹高铁,说说中国的诗

师说

从熊孩子大闹高铁,

说说中国的“诗礼传家,礼乐启蒙”与现代家庭教育

作者:游锦亮

(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院长)

最近熊孩子大闹高铁遭到网友热搜,值得深思。当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哭闹;或不守次序抢公交座位、抢电梯空间;看到长辈不打招呼;有事相求不说“请教”等等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会受到社会指责“没教养”。

“没教养”到底在谴责谁?米泥老师的“从熊孩子大闹高铁,说说现代家庭教育”与您共同寻找答案。

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制定本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让我们开始更加重视在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尚存在需要通过学习得到改善的一些地方。有一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存在自私偏执、心理脆弱、无团队意识、缺乏责任感等现象,又如有些家庭为什么会存在溺爱孩子、养而不教、孩子不懂规矩、家长不守家风现象等等。

当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不守秩序抢公交座位、抢电梯空间;看到长辈不打招呼;有事相求不说“请教”等等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孩子会受到旁人的指责:“没教养”。

“没教养”好像是在指责孩子,实际上是实在指责孩子的家长。

从古代“诗礼传家”,说说现代家庭教育

————————▼————————

中国古代家族的祠堂匾额多刻有“诗礼传家”四个字。“诗礼传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家风、家教传统文化,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未成年人在家族的诗书礼乐氛围中受到熏陶,以此接受华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是中国家庭启蒙教育的良好方式。

这么一说,家长们可能特别想听听“诗礼传家”的由来,让我们从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子的一段“庭训”开始。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陈亢是孔子的学生,孔鲤是孔子的儿子,他们的这一则对话,让我们听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作为家长,是如何教育儿子读书与做人、治学与修身的。“诗礼传家”的故事自孔子开始,后发展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家庭教育的文化特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连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枢纽。孩子未来要立足社会、成就人生、报效家国,家庭教育首先应该为他们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孩子们展示中国佾舞礼乐

《易经》有云:“童蒙养正”。孩子获得启蒙教育的路径,确实最初来自于自身的家庭。3—7岁是孩子良好品行养成的重要时期,家庭通过“诗书礼乐”来熏陶孩子的思想品质,同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动孩子认字、看书,正是在这种正确的启蒙教育,孩子以其纯真的视觉和纯净的心灵开始观世界,辨是非,察人事,同时开始认知自我,并且认知自我与他人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

孩子性格阳光、品性真诚从家庭教育开始。《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教育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方向,注入满满的成长能量。六艺教育也正好符合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定义诠释:“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

中国家庭教育关键以立德作为教育根本,重在强调育人,而六艺当中首先强调的是“礼乐”素质教育。“礼乐”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让未成年人全面得到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生活技能乃至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学习。

“礼”是孩子一生要坚守的智慧

————————▼————————

如果将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浓缩为一个字,我想那应该就是中国的“礼”字。“礼”的启蒙教育到底有多么重要,我们现代很多家长可能并没有从完整的意义上去解读,我们给出下面一段话让家长进行思考:

一个不懂礼的孩子到底多么不受人待见,到底多么不受社会欢迎。反之,一位懂礼的孩子多么遭人喜爱,这种遭人喜爱是不是可以减少孩子未来的人生坎坷,待孩子走入社会,会得到更多人帮助和指导。

这种愿意主动帮助你孩子的人,其实就是俗话当中的所谓“贵人”。“贵人”不是偶遇,而是“知礼懂礼”的一种必然。

今天一句话:“贵人”不是偶遇,而是“知礼懂礼”的一种必然。可能会点醒梦中人,家长们可能会意识到“不学礼,无以立”的重要意义了。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从根本上了解“礼”到底是什么?

字的甲骨文:上面打着绳结的玉串+下面豆型容器,即将打着绳结的玉串放在豆型容器里。左边出现“示”(祭祀台)的偏旁“禮”,表示玉承装在豆型容器里面,在祭祀台上呈献。

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古代“禮”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古代祭祀唯玉示神,在祭祀台上主祭人将最珍贵的、纯洁坚润的玉奉献给神灵。《说文解字》中:“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千百年来,“礼”由人类最先氏族部落的巫史仪式,演化成为家国文化,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自身的秩序,规范和法则。上古人类以“礼”链接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的进程和发展,“礼”不但是链接人与天地、神灵、先祖之间的关系,更是链接人类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的致福就是建立美好关系。

▲孩子们展示中国佾舞礼乐

通过以上,大家从根本上对“礼”进行了解,相信家长们也能理解“礼”是融通关系,建立美好这样一种解释了。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学礼呢?用简单的语言回答,因为学礼可以辨别是非,学好礼就能为自己建立美好关系。今天,中国人依然会以“礼”作为判断是非的一个标准,比如说“礼也”、“非礼也”。孩子通过学礼,可以让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和谐,让自己的思想与自己的身体关系更合一;让自己与家人成员的关系更融洽;让自己与社会家国的关系更和美。

是不是说到学礼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赶到书店为孩子购买一套礼仪方面的教材,接着开始找专业老师教孩子国学,让孩子跟着国学老师开始读《礼记》《大学》了。可以说,对于孩子学“礼”就算动了心思,也想借以各种途径帮助孩子学“礼”,我们是否应该知道孩子要学成什么样。

▲孩子们学习中国佾舞礼乐

我们要告诉家长的是,学礼就应该学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模样。中国被称为君子之国。礼乐教育是君子之国的君子之学。说到君子,我们说说君子的定义和概念。君子一词早出现在《易经·乾卦》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当时,君子指君王之子的意思。君的构字当中,“尹”所代表的就是手握象征权利的权杖,“口”则是发号施令,君也就是当时社会的王权贵族。但,自春秋战国,孔子赋予了君子以道德层面的内涵。当时,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贤,他们处于社会各个阶层,孔子对他们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将君子之学打开了面向社会的一扇大门,人们可以不受当时的贵族身份的限制,到孔子门下学习君子的德行品性。就这样,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内涵。君子之学从西周官学制度、士大夫阶层的责权逐步走向成为对有知识、有当担的“学习”阶层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乃至最后发展成为了整个社会全体成员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取齐标准,“修齐治平”的格局与情怀,“先忧后乐”责任和家国当担,这便是中国的君子。

原来君子就是爱家爱国的模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找专业老师教孩子国学和礼仪当然有必要,但做一名知书达礼,表里如一的文质彬彬的家长更重要。引导孩子学礼,家长首先以谦谦君子的模样要求自己,以君子形象为孩子作表率,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这里我们为家长讲一个“杀彘教子”的故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返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之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刚才提到,家长首先应该以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模样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君子形象为孩子作表率。那么,我们首先要懂得“谦敬”。对于“谦敬”,我们应该从完整的意义上去解读。

谦敬不是一种外表的一种唯唯诺诺,而是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都一定要给予应有的尊重;谦敬是懂得在任何场合下,能够自然而然地、落落大方地表现出一种做人的真诚。这种做人的真诚无不体现在我们的一微笑、一谦让、一坐姿、一站姿、一见面、一告别、一出行、一起居、一钵饭,一席茶当中。

如我们教孩子真诚,教孩子每天出门带着微笑。孩子们真诚而落落大方,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阳光般的微笑会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习惯。这种良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美好;又如孩子从小养成对他人保持问安问好,因为保持这样的问安问好,会换来正能量的回馈,会让孩子得到更多身边人的关爱,会给孩子的成长加分。

有些家长可能尚不理解孩子淡淡的一份微笑、微微的一次欠身问安问好,这些简单不过的行为举止有什么好处。说说我身边的故事,我多年前教过的一位学生,有一天,我在地铁与他偶遇,当时地铁站人来人往,他完全没有顾忌这些,走到我面前向我行了一个较大幅度的鞠躬礼,说:好久没见老师,特别感恩老师对他的教育。当时他的行为让地铁站人群里的很多人止足注目,其中就有带着孩子的家长示意孩子看着这位大哥哥,人群里那些看着他的人目光充满敬意。多年后我依然在感动,这份感动不仅仅是给我留下了永恒美好的人生回忆,更欣慰的是,我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在为他的人生加分。孩子在成长当中明白,敬畏天地万物,热爱民族国家,敬崇父母师长,和善亲朋好友,这是我们期待的。

君子之学在中国的典籍文化当中有很多的记载,今天我们读一段《尚书·尧典》给家长们听听: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君子的行为举止,在中国的典籍文化当中有很多的记载,如《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记载的君子九容正是君子外表气质所在。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典籍教育结合家庭日常生活帮助孩子学礼,效果应该会更好,例如:《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这些礼仪知识,就可以结合家庭餐饮和家庭茶饮给孩子讲解。

“乐”是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

————————▼————————

学习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应该提倡,当我们找到学习方法时,学习不苦也并不枯燥,而是开心愉悦。漫漫人生路,学习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成长。

礼乐学习当中,我们特别强调“乐”教的生动性。乐,在中国古代包括乐声、乐音、乐容,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声乐、音乐和舞蹈。“乐”教的生动性表现在“寓教于乐”。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声乐、音乐和舞蹈产生身体语言的肌肉记忆,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厉害。

▲孩子们展示中国佾舞礼乐

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堉是“寓教于乐”的教育实践家。他强调运动和节奏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健身强体的舞蹈动作,内心情感的礼仪教化同样重要,把内心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舞蹈音乐的听觉视觉,这便是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

朱载堉编制的《灵星小舞谱》用小儿队十六人,乐器以土鼓、苇龠、钟、鼓、鼗、板、双管伴奏。小儿队各执农具,在舞蹈过程中,每一对小舞者都在模仿相应的农事动作:芟除、开垦、栽种、耘耨、驱爵、收获、舂梆、簸扬,歌词并行《诗经.豳风》《诗经·七月》《诗经·鸱鹗》《诗经·东山》《诗经·破斧》《诗经·伐柯》等,即让孩子走进《诗经》经典,学习了书本之外的劳作知识,同时得到体育锻炼。

我们知道孩子对书本、对知识如果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只能产生大脑记忆,大脑记忆是一种临时储备,若孩子在长时间段里,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临时存储得不到及时消化,那么很容易丢失。将大脑记忆转化为肌肉记忆,让学到的知识成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孩子则终生受益。

当然,如果“乐”的教学一味地进行动作模仿,也会走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习误区,也会偏离了古代经典教育的智慧。“乐”教的生动性,同样要求达到外正其形,内修其心,涵养孩子心性,陶冶孩子情操这样的教学目的。拿起笔写字,随着礼乐起舞,都是知书达礼的路径,自古便是如此。

孩子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通过“乐”教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其天性和兴趣潜力,在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帮助孩子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让孩子内在素质更加丰富,帮助孩子提高对书本知识的好奇和对学习的兴趣,知道将书本当中的知识和智慧化为行为举止,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让孩子的身体体能得到训练,让孩子的外形气质得到提升,让孩子的身材比例更加和谐。

再次,建立孩子的德性,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懂得处理自我思想与自我行为的关系;懂得处理自己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懂得自己与天地万物都有着美好的关系。

诗礼传家,礼乐启蒙

————————▼————————

总之,千百年来,诗礼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文化根基,礼乐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所谓诗礼传家族,礼乐启鸿蒙。如何契合当今朗朗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当担。新时代的家长应该以真诚朴实的态度再续中华民族的家学、家风,以真学实干的行为给孩子作出好榜样、好表率。

有些家长在陪同孩子学习诗书礼乐等中国典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问我们怎么办?

不要紧,这些生字,几千年来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算是对学龄前后的少儿来讲都并不是什么陌生文字,而是一些基础文字。家长在陪同孩子学习当中,应该给这些生字注拼音和音标并予以注释,以帮助孩子识别并恢复他们基因当中,曾经与这些文字相知已久的一种记忆,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就会喜欢这些可爱的老相识了。

▲本文作者、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院长游锦亮(左二)与孩子们在一起。

总之,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的“四”),“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化,树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五条)“教育未成年爱党、爱国、爱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维护国家统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六条“一”)。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做一名合格的好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进步!

诗书传家族,

礼乐启鸿蒙,

子骑父为马,

父望子成龙。

年8月22日

游锦亮字米泥,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院长;

佾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佾舞礼乐》公益课程授课老师;

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外聘专家;

《佾礼中国》《佾舞中国》《大武舞》《呦呦鹿鸣》《乡饮酒礼》《简兮》《华夏三月三》《礼归华夏》《华夏厚土》《佾舞.西施》《佾舞.西洲行》《佾舞.山情海韵》等舞蹈影像编导;

《寻找礼乐之乡》系列纪录片编导;《最后的佾生》书稿作者。

审读:孙世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