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曾为剩粥剩菜下圣旨

对于中国人来说,餐桌上的事素来不简单。什么人,什么时候,吃什么菜,都是有讲究的,这是华夏之礼节。但与此礼节相对应的,是自古以来,华夏人民崇尚的敬天惜粮、勤俭节约。我国历朝历代都曾对餐饮浪费进行过立法,更有皇帝曾专门下发过圣旨,指点剩菜剩饭怎么处置。

朝廷立法惩罚餐饮浪费

一餐到底吃几个菜?《礼记》记载,“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这是乡饮酒之礼:六十岁以上的人坐着,五十岁的人站着侍候,听候使唤,这表示对年长者的尊敬。六十岁的人上三个菜,七十岁的人四个菜,八十岁的人五个菜,九十岁的人六个菜,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那么皇帝与臣子一起吃饭呢?则“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所有食器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以此表示君臣有别。

由此看出,什么年纪、什么身份的人,吃几个菜,在阶级社会里都有明文的规定。但这种规定并不意味着王公贵族就能暴殄天物,相反,无论在哪个时代,肆意浪费粮食,都是被鄙视的,朝廷也立法对浪费行为进行惩罚和整治。

历朝历代统治者曾针对奢侈消费以及由奢侈引发的僭越行为,不厌其烦地颁布了诸多禁令。这些禁奢令,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也十分详尽,包括饮食、服饰、建筑、车舆、婚丧等。饮食方面,最为强调的就是不得浪费粮食。

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颁诏要求民众不得浪费粮食。“常岁所入,除租调外,不得以食犬鼠,多为酒醪,嫁娶丧葬之具,并从简俭;少年无赖辈相聚蒲博饮酒者,邻里共捕之”,应当储蓄起来,以杜绝“年饥则妻子不厌于糟糠,罕能固穷,遂至冒法”的现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对于历代君主纵欲祸国的教训极其重视,《明代史话》载:其称帝以后,“宫室器用,一从朴素,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伤财害民”。他经常告诫臣下“奢侈乃丧家之源”,“节俭二字非徒治天下者当守,治家者亦宜守之”。

万历年间,京城的酒楼里悄然兴起“轮转宴”,即官员之间请客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分次上菜,每次上四碟八碗十二道菜,待品尝后撤下,再上一轮,循环往复,多至五六轮。而所上菜肴大多吃不了几口,就被倒掉了,为的是摆谱儿、要场面。万历皇帝得知后令人彻查,摆“轮转宴”的大小官员十余人一律重笞,并予以革职,永不叙用。

雍正皇帝曾为剩粥剩菜下圣旨

点菜应该量力而行,尽量光盘,那万一点多了,做多了,吃不完,该怎么办?清代雍正皇帝为节约粮食可谓费尽心思,还曾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和针对浪费粮食现象,先后下了两道圣旨。

雍正二年(),雍正帝下圣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这道圣旨将剩粥剩饭如何处理,交代得十分详尽:吃不完的饭菜,不能扔到沟渠里,可以分给下人吃,不能给人吃的,也要用来喂猫喂狗,猫狗也吃不了的,就要晒干作为饲料喂鸡喂鸟。此外,圣旨还厉言告诫,违者必予以治罪。

雍正五年(),他再发圣旨,针对剩饭被“抛弃沟中,不知爱惜”的现象,强调“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并说:“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

《北京漕运及仓场》还记载了雍正在码头视察漕运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登上一只刚刚卸完漕粮的漕船,见甲板上也有不少散落的稻谷,有个船工正用扫帚将甲板上散落的稻谷扫到河里,随即上前拦住,问道:“漕粮乃历经千里运至京城,理当珍惜,你为何如此糟蹋?”可这位船工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漕运粮谷千石万石,不在乎这一点!”雍正厉声训斥,“古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待粮谷不屑一顾,实属可恶!”随即将船工押解京城重笞后被枷号,船主所置漕船没收,不许其再从事漕运之营生。不久又下旨,所有漕运船只如有糟蹋、浪费漕粮者,定当严惩。

道光继位时,国家内有不断兴起的农民起义,外有西方列强不断的挑衅侵略,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得花银子,可国库已空空如也。于是他从宫内到宫外刮起一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运动。道光还曾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书——《御制声色货利谕》: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第二,停止各省进贡。第三,不再增建宫殿楼阁。文章不仅着重阐述了节俭的重大意义和远大目标,也号召广大人民积极响应自己的倡议。道光皇帝的倡议首先是从自己做起的。即位之初,他就下令停止各省进贡荔枝、扬州玉等珍稀特产;接着,又取消了热河避暑、木兰秋狝等清朝皇室相沿成习的活动。除了每年祭扫祖陵,他也很少离开京城。清朝皇帝标准的御膳是正餐每顿要上一百二十道菜,另外还要点心、水果。《清宫逸事录》载:道光皇帝曾经规定,在工作日内,皇帝每餐只点四个素菜,而晚膳更为简单,多是烧饼、小米粥,外加两道小菜。

道光也规定后妃们不能浓妆艳抹,不能穿锦绣华服,肉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唯有一次为皇后祝寿破了例摆了寿宴,不过也仅仅只是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给每人上了一碗打卤面。

每个朝代都颁布过“禁酒令”

作为一项饮食发明,人类所有的饮食文明形态中都可以见到酒的存在。《淮南子》曾记载:“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早在五千年以前,华夏先民就从谷物的发酵中获得了酒,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畅饮和陶醉。早在周朝就诞生过与酒有关的官职——酒正。《周礼·天官下》曰:“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

酒足饭饱、酒逢知己,是中国人的一大乐事。但是,在古代以及兵荒马乱的近代,酒足饭饱没办法同时实现,为了丰裕粮仓、节省粮食,禁酒令在历朝历代频频发布。

最早产生“酒官”的周朝,也曾最早出现禁酒令。周朝禁酒一来是以商纣王为戒,杜绝殷商好酒淫乐的放纵之风,二来与粮食紧密相连。周朝初年,战事连连,粮食消耗巨大。当时酿酒的原料主要以黍、稷、稻、麦、菽等粮食为主,连年的战乱使得劳动人口减少,粮食产量锐减,已经无法承受酿酒再耗费大量粮食,因此,周朝不得不推行禁酒。这个为了节约粮食而禁酒的措施,日后作为传统在历朝历代被保留了下来。

那么酿酒是否真的与粮食短缺有关联呢?不妨来看看当时酿酒的用粮情况。《汉书》中记载:“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份粮食只能酿出同等体积的好酒。也有质量差一点的酒,“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即一份粮食可酿出两份的酒。那时候的酒度数并不高,普通人可饮数升而不醉,则等于喝掉数升粮食。如果把这些酿酒用的粮食节约出来,确实能救济许多灾民,这也是两汉与三国,每逢灾年战乱,必定出台禁酒令的原因。所以在西汉初年,萧何制定的《汉律》中规定: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的处以“罚金四两”。汉文帝为减少谷物的浪费而下诏戒酒。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年)夏发生旱灾,庄稼歉收,政府下令禁止酒的买卖,间接地杜绝了饮酒。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兖、豫、徐、冀四州发生水灾,政府下令这几个地方禁止有关酒的一切活动。汉顺帝时也因天灾而禁酒。

到唐朝时,中国已经出现蒸馏酒,酒精度数不断升高,这使得酿酒需要更多的粮食。所以唐朝从高祖到太宗,都一直维持着禁酒令,直到安史之乱后,这一局面才被打破。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崩溃,无处收税,但朝廷发现酒税有利可图,可以成为财政来源,于是便由全面禁酒,改成允许官方酿酒,收取费用,补贴军队。

宋朝延续了这种“禁止购买民间所酿之酒”的禁酒令,为了保护“官酿”这个大产业,开始大肆禁止民间酿酒,也加大了官营酒业的生产。但朝廷在获得酒利时也担心酿酒会导致粮食浪费与短缺,此外用于备荒养兵的仓粮也绝不会拿去酿酒的。

元朝统治者发现自己的农业经济远远不及宋朝发达,没法提升生产力,那就只能减少材料使用了,于是在粮食危机频频发生的元朝,每一位皇帝都颁布过禁酒令,“禁酿”和“岁饥”两个词一直贯穿元朝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都金陵时便制定了禁酒令,以减少米麦的浪费。后来又下令农民不准种糯稻,以阻塞造酒之源。这个禁酒措施可谓更坚决更彻底。清朝的禁酒始于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发现民间大肆酿酒而导致粮食浪费,为此,康熙提出“酒乃无益之物”,每逢歉收时节就重申这一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