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小牛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咱们提起“鲜”味来,就会有人引用一大公式:鱼+羊=鲜;还外带一个有趣的故事:彭祖严禁小儿子捕鱼,怕他淹死。一天,儿子捕鱼回家,他妈剖开正炖着的大块羊肉,把鱼藏在里面,彭祖吃羊肉时发现异常鲜美。经试验证实,羊味跟鱼味化合会生出“鲜”味,古书无记载,彭祖家乡徐州的饮食文化同道提供的出处《大彭烹事录》不过是民国初年的书。还留下叫“羊方藏鱼”的名菜。这纯属瞎编。笔者研究尊老史,知道“八百岁寿星”彭祖并无其人。
鱼著名学者高亨认为“彭”指的是延续八百年的部落。还是先看《说文解字》吧。“鲜”字原形是三个鱼堆成的“鱻”,《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自汉人始以鲜代鱻…今则鲜行而鑫废矣。”释文七个字:“新鱼精。不变鱼也。”真叫人糊涂。“鲜”是个大白字,连读音都不一样。念上声xian,原意是“罕见”。《辞海》解释“鱻”最早的意思就是鱼。例句是《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古注。朱谦之《老子校释》说:“鲜,敦煌辛本作腥’……成玄英疏:‘鲜,鱼也,河上公作鲜字,亦鱼也。”“鲜”又是“干(薧)”的对立面,《周礼·天官·冢宰》:“辨鱼物,为鲜蕘”可以用于表示死兽。
《说文解字》段注引《周礼》古注:“鲜,生也;,干也。”这违背了“新鲜”的本义。不干就鲜,那臭肉也“鲜”吗?琢磨段玉裁的注释,准确说,是极其接近活鱼。《说文解字》段注:死,而生新自若,故日“不变”。极端的“鲜”得说是在生死之间,像馋鬼古人嗜好的“蜜唧”“醉虾”。前者即蘸蜜的幼鼠。分别见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李渔《闲情偶寄·饮食部·肉食第三》鱼或新死的禽兽都是名词;后来“鲜”则演变成形容词。“鲜味”正式确立之前的几千年里,“鲜”主要用来形容“新鲜”,例如说空气新鲜。
段玉裁雕像用鱼表示新鲜大有道理:鱼离开水就死。鲜的转义“新鲜”跟鲜味的概念混在一起没法儿区分,这给研究平添了极大的困难。肉食文化是不知“鲜”味的。不新鲜的肉之腐臭,加上烤肉的焦臭,英文里专有个名词empyreuma表示烧焦的臭气,汉语里没有对应的词。足以遮蔽一切味觉,何况鲜的感觉本来就很“微纤”。直接用火的烹饪方式更让鲜味难以觉察。鲜味靠舌头来辨识前提是水溶液状态,西餐以烧烤为主,鲜味没有容身之地。年前,黄河边一个饥饿者把鱼跟野菜一起放进陶鼎里煮,孕育出一个“仙女”,她有沉鱼落雁之姿,一直“待字闺中”。
现代烤肉“待”字表示女孩没有长成。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她。先民吃“干饭”要用羹来“下饭”;做羹的肉料不够就掺菜,有的菜于是成了调料肉料、调料在沸水中发生变化,尝起来有一种细腻感觉,叫人偷悦却说不出来,这其实就是鲜味的萌芽。厨师之祖伊尹分析“调和之事”,说得很清楚。他惊叹“鼎中之变”创生的奇妙感觉有口难言那不是鲜味又是什么!《吕氏春秋·本味篇》:“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有个客观规律:鲜味是离不开咸味的。
“鲜”的呈现,需要咸”作为伴生条件,这在烹饪教材里叫作“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这个术语来自“食品生物化学”。张起钧教授研究烹饪理论时说过:“鸡汤是众所公认最鲜美的了。但你一点儿盐都不放,你去尝尝看,保你什么味都没有,甚至还有一点儿鸡毛味。”见《烹调原理》“味的分析”中的“咸”一节。张教授说的“五味”有辣而无鲜。“鲜”孕育在羹里,完全符合这条规律,因为羹也离不开咸。自从有了饭、菜之分以后,一切“下饭”(菜)都是咸的。古书记载,先民刚会煮肉时还不懂得加盐,那时拿肉当主食,哪会用调料?后来照老规矩祭祖,还要做这样的“大羹”。《礼记·乐记》:“大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不和。”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
·《礼记·乐记》